垃圾債券是如何興風作浪的?

垃圾債券並不是垃圾,它裡面蘊含著很多價值投資的機會;與此同時,它也替一些中小企業的融資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興風作浪的垃圾債券

既然垃圾債券不垃圾,為什麼它總是給人一種比較負面的,或者說比較兇殘的感覺呢?這其實也跟一開始那個發掘出其投資價值的銀行家米爾肯密切相關。

垃圾債券是如何興風作浪的?

這次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在美國興起了一撥槓桿收購的浪潮。 其中有很多進行槓桿收購的企業,都是那種想要蛇吞象的企業,但是銀行覺得風險比較高,不願意貸款給他們。可他們就是要借錢去買企業,這錢從哪裡來呢?米爾肯發現這也是一個商機,於是就開始幫助這些企業去發行垃圾債,進行槓桿收購。

垃圾債券是如何興風作浪的?

米爾肯有幾個非常經典的案例。比如說“金磚賭場”,它的淨資產只有2.3億美金,卻出價18億收購希爾頓酒店。另一個叫法利工業的公司就更瘋狂了,它以600萬美金的資產,去競購14億的西北工業公司:自有資金就這麼多,其餘的錢都是通過發行這種高收益的垃圾債來募資的。

這麼高的槓桿率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利潤高得離譜。有一個叫伊坎的人,他就和米爾肯合作發行垃圾債,不斷地對那種大企業發起攻擊,曾經創下了10周賺5000萬美金的紀錄。所以當時,這種垃圾債加上槓杆收購,搞得華爾街腥風血雨,大公司人人自危,很多大企業的CEO,都對米爾肯恨之入骨。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真是一個繁榮與泡沫同在的時代。

但是到了80年代、90年代末以後,經濟下滑,利率迅速地上升。於是,垃圾債的違約率這時就開始飆升,很多購買垃圾債的金融機構被牽連,都破了產。再加上,米爾肯在1990年被指控金融犯罪,被判刑坐10年的監獄。就這樣,垃圾債加槓桿收購這麼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就此結束了。

垃圾債券是如何興風作浪的?

從垃圾債在槓桿收購裡的運用開始,它就遭到很多人批評,不過,我們還是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待這個事件。很多學術研究後來都發現了,垃圾債加槓桿收購這件事情對美國企業的更新換代其實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一方面,它治癒了美國當時盛行的大企業病。因為在大企業裡面的高管,很多都不是大股東,所以他們對企業缺乏責任感,經常會浪費公司的錢,也缺乏危機感,不去勵精圖治。槓桿收購來了以後,給他們形成了很大的壓力,逼著他們開始進行戰略和經營上的調整。所以,大家都認為,這一撥槓桿收購的浪潮其實加快了美國企業的結構調整,使得美國企業後來變得更加健康。

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的就是,槓桿收購和垃圾債的合體,逼著企業更加關注短期的利益和股價。所以我們也會看到一個趨勢,就是企業對研發的投入開始下降,而且人性的貪婪在這種過高的利潤和過高的槓桿率裡面,被放大了,造成了很多金融混亂的局面,甚至催生了很多金融犯罪,整個市場秩序也被搞亂了。

通過這兩期的故事你會發現,垃圾債其實和所有其他的金融工具是一樣,本身都是中性的。只不過,投資銀行家一方面挖掘了垃圾債天使的一面,使它既能夠作為價值投資的工具,也為中小企業融資開闢出新的渠道;但另一方面,過度地運用垃圾債又把它魔鬼的一面給勾了出來,催生過高的風險,最終引起了金融市場的混亂,乃至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