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民心黨建”賦能“產業革命”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民心黨建”賦能“產業革命”

——思南縣青槓壩村“三聚三建”模式引領強村富民

思南縣青槓壩村轄6個村民組228戶1058人,耕地面積820畝,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村。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集體經濟收入為零;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4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0萬元。數字的背後,是青槓壩村農村基層黨建一路前進的腳印。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2013年以來,青槓壩村以“民心黨建”為統領,結合“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探索“三聚三建”發展模式,向改革要動能,向產業要紅利,初步形成了“組織強、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小康田園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全省五好黨組織”等20多項榮譽稱號。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以黨建聚市場力量,建成產業革命“航線”。針對地理條件偏僻、土地資源貧瘠、水源條件差等先天不足,青槓壩村結合“三變”改革,探索推進立體化、園區化、專業化、市場化、公益化的“五化”發展模式,從傳統低效農作物(如玉米)轉變為發展特色產業,實現“承一接二連三”,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雙提升。一是做實做強第一產業。採取“資源分類、資產清算、簽訂協議、建立臺賬、股權量化”,清理經營性資產16起、公益性資產20起、資源性資產5畝,村級集體資產股份量化股數1058股,發放股權證272本,推動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將村級土地集體流轉。提出“山頂林、山腰果、山腳竹、壩上瓜”的生態立體山地農業發展路子,採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公司”發展模式,組建福農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協會、養殖協會、用水戶協會、公墓管理協會、服誠勞務有限公司等經營主體,將820畝土地和荒山荒坡收儲整治、集中流轉,通過統一購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防疫、統一產品銷售,大力發展以大蒜、西瓜、辣椒為主的生態種植業,以蛋雞、牛羊、獺兔為主的生態養殖業。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發展果蔬產業600畝,花卉苗圃產業500畝,經果林300畝,蛋雞8萬羽,年產值達4000萬元以上。

二是做精做優第二產業。為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特色產業發展後勁,結合集中建房,統籌規劃建設年產量170噸的農副產品加工園區1個,佔地14畝,以加工大蒜、辣椒、雞羊牛肉等為主,提供就業崗位50個,年收入達500萬元。通過組建市場營銷小組,負責聯繫客商,統一定質定價,再由協會統一收購散戶產品成批量銷售,全村抱團闖市場。30%的初級產品通過與公司簽訂協議直接進入市場,70%的初級產品通過加工、包裝,與周邊大型超市和重慶、四川、貴陽等客商簽訂合同進入市場。同時,依託貴農網建立農村淘寶服務站,推動農特產品“雲”上發展,在縣城和部分鄉鎮建立農產品直銷店,擴大銷售市場。三是做特做亮第三產業。由村“兩委”牽頭成立服誠勞務有限公司,將村內的富餘勞動力全部納入勞務公司,協調縣住建部門、交通部門、水利部門每月派專業人員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每個勞務人員掌握2項及以上工程技術,解決就業60人,年產值1100萬元。率先推行村級公墓安葬改革,投入80萬元建設28畝農村公益性公墓區,規劃墓穴270座,每年收取管理服務費用8萬元,通過集中安葬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推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農業觀光、生態旅遊、休閒體驗、民俗文化遊為重點的鄉村旅遊,修建民族休閒廣場、文化廣場、釣魚休閒臺、游泳池、中心花園等遊樂設施,完成50戶家庭旅館建設,投資1200萬元新建集休閒娛樂、農耕體驗、度假養生等於一體的森林山莊公園,年收入達110萬元。探索利益再分配機制,農民從村集體按照田每畝650元、地每畝450元獲得第一次紅利,同時,採取按人計算的方式,將收入的60%作為紅利二次分配給村民,村民再將分得紅利的一半入股到村集體,收入的30%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滾動發展基金,收入的10%作為貧困人口兜底資金補貼給貧困戶,奮力開創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良好產業發展新格局。

精彩推薦

張三海:用“十個堅持”固化深化“活力、效率、溫馨”建設

《銅仁黨建直播間》第十二期:我為貧困村代言石阡本莊雙山村“第一書記”李慶

黎濱江:五天很短、感受很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萬山看看黨代表平時都在做什麼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思南:“民心党建”赋能“产业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