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證券報頭版:A股不具備大跌基礎 多一份冷靜

6月19日,A股出現罕見的大跌行情,滬指收報2907.82點,跌3.78%,創2016年6月以來新低;深成指報9414.76點,跌5.31%;創業板指報1547.15點,跌5.76%,創2015年1月以來新低。

今日,四大證券報頭版均刊發相關文章,為A股鼓勁,呼籲投資者冷靜對待下跌。

《上海證券報》頭版刊發對央行行長易綱的採訪。易綱表示,在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增長韌性增強背景下,股市的下跌主要是受到情緒性波動影響。央行也將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中國證券報》表示,A股不具備持續大跌基礎,中國經濟發展從韌性和質量看將好於市場預期。金融監管協調性更強,政策工具箱充足,完全有能力化解市場風險。

《證券時報》則表示,我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股市大幅下跌。從我國經濟基本面特別是龐大的國內市場潛力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量來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資本市場保持穩定運行並不斷提高吸引力是大趨勢,不會因當前的貿易因素而發生逆轉。

以下為四大證券報頭版文章:

證券時報:面對市場波動不妨多一份冷靜

受多重因素影響,A股市場昨日大幅下跌,滬指收報2907.82點,跌3.78%,創2016年6月以來新低;深成指報9414.76點,跌5.31%;創業板指報1547.15點,跌5.76%,創2015年1月以來新低。

市場有漲有跌本屬自然,A股波動也有其自身運行規律,但昨日市場走勢明顯脫離了基本面,擔憂情緒籠罩市場。一方面,周邊股市的不穩定狀態,讓A股無法獨善其身。國內資本市場和境外市場的聯動越來越緊密,外圍市場對A股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全球市場的普跌讓A股也被捲入其中,這一背景下,市場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擔憂被放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頻爆股權質押消息,加深了市場的擔憂情緒。多重因素疊加讓非理性因素集中釋放,引發市場大跌。

實際上,這些擔憂因素更多是“自己嚇自己”。美國聲稱在500億美元徵稅清單之後,將制定2000億美元徵稅清單,這更多的是一種極限施壓和威脅手段,美方並沒有制定具體的徵稅清單,也沒有說清楚徵稅時間表,2000億更多是喊話式訛詐。而股權質押,上市公司被平倉的比例很小,大多數受影響的公司多通過延期質押、解除質押的方式緩解壓力。

擔憂情緒被放大,就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拋售行為。投資者更應該保持冷靜,理性看待。

首先,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增長的韌性增強,總供求更加平衡,增長動力加快轉換,今年以來人民幣是少數對美元升值的貨幣之一,是全球最有活力、最有發展前景的經濟體,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貿易依存度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經濟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不斷增強。央行行長易綱表態,中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經濟內生潛力巨大,有充分的條件和空間應對好各種貿易摩擦。

其次,資金面較為充裕。央行近日頻頻釋放流動性,在精準化投放的管理下流動性將保持合理穩定,多項前瞻性舉措做足了政策儲備,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也為流動性的平穩打下了基礎。

再次,在市場層面,當部分投資者在擔憂情緒中掙扎時,一部分先知先覺的資金開始積極佈局,尤其是在滬、深港通開通和A股納入MSCI的背景下,外資對中國市場的熱情不斷升溫,僅5月“陸股通”淨流入資金就達到了508.51億元人民幣。

中國證券報:A股不具備持續大跌基礎

中國經濟韌性十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生產來看,工業穩定增長,1月至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與1月至4月持平。從消費來看,今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月至5月增長9.5%,總體延續較快增長態勢。

從投資來看,儘管整體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但是投資結構在優化。製造業投資增長速度加快,民間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製造業PMI長期保持在景氣區間內,特別是5月製造業PMI為51.9%,比上月提高0.5個百分點。

“從就業來看,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環比、同比均下降0.1個百分點。從價格來看,5月CPI同比上漲1.8%,保持溫和上漲態勢。5月份PPI上漲4.1%,漲幅儘管比上月擴大0.7個百分點,但總體保持在比較合理水平。所以,價格平穩,就業向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說。

從經濟基本情況看,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劉鋒表示,當前我國工業生產依然穩定,內需有進一步提振空間,通脹溫和壓力有限,消費總體穩定。通過著力擴大內需,可有效對沖外需變化。下半年,從穩定內需,防範系統性風險角度,貨幣投放在穩健中性基礎上有望邊際寬鬆,為穩增長、防風險、去槓桿營造適宜貨幣金融環境。

“中國經濟增長從韌性和質量上看將好於市場預期。”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日前表示,例如,消費不斷增長、民間投資持續回升,進一步抵消國有企業、基礎設施投資放緩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中國消費增長目前來看仍將延續強勁勢頭。尤其當前中國就業市場火爆,將使職工工資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加速上漲,從而對消費繼續走高提供支撐。

中誠信國際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閆衍判斷,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經濟增長韌性仍存在。從短期視角來看,過去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一直維持在6.8%的水平,短期企穩趨勢比較明顯。“如果我們再把視角放長一些,在過去七年當中,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回升勢頭。因此,基於對短期和中期判斷,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已處於企穩回升的趨勢。”

“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中國股市連續暴跌。”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說,5月份經濟數字不錯,國民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勢頭,經濟增長韌性不斷增強。宏觀經濟形勢穩中向好是資本市場穩健運行堅實基礎。

估值處於低位流動性無憂

分析人士認為,A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低估值帶來高安全邊際。目前位置機會大於風險,市場在反覆磨底之後,仍會回到基本面主導軌道上。

“整體來看,A股市場仍處於良性發展狀態。從盈利角度看,在經過2017年供給側改革去產能過程後,實體經濟活力已獲得一定程度修復。從一季報情況看,在剔除金融股後上市公司平均利潤增速達23.53%,處於相對健康狀態。”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陳靂表示,從估值情況看,無論是全部A股還是上證50、創業板指等主要指數目前估值水平均大致等於甚至低於2016年初水平,表明在盈利修復驅動下,當前股價對估值已有較好消化,估值絕對水平不算高。

從流動性情況看,陳靂認為,在去槓桿情況下,今年金融市場流動性水平仍比去年水平更加平穩,顯示貨幣政策調節機制日益靈活。近期央行連續續作MLF,表明央行維持貨幣市場流動性平穩整體意圖未發生改變。“中國股市估值不高,系統性風險可控。”田利輝表示,我國上證50市盈率僅為12倍,市淨率僅為1.6倍;標準普爾500市盈率為22倍,市淨率為3.3倍;道瓊斯綜合平均指數市盈率為20倍,市淨率為3.3倍。

央行再次釋放積極信號穩定市場預期。央行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展望未來,央行將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加強形勢預判和預調微調,加強監管政策協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積極有效應對可能的外部衝擊,穩定市場預期,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有序推進金融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金融平穩健康發展。

展望下半年A股市場走勢,不少券商認為,防範風險和新經濟轉型仍是核心主線。2018年A股市場最悲觀的時候正過去,積極看多下半年。從政策方面看,擴大內需、金融開放、鼓勵新經濟等有望提供較好政策環境。從流動性方面看,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基調下,下半年A股仍是存量資金博弈行情。從全球股市視角出發,A股盈利能力較強,估值和風險溢價水平合理,下半年可相對樂觀。

政策紅利料持續釋放

從亞洲金融危機到美國次貸危機,市場“逢八危機”擔憂未散。實際上,2018年全球經濟迎來複蘇之春,全球政策正加速從需求側刺激轉向供給側改革。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先行者,中國供給側改革已經初具成效,短期來看,中國穩增長政策儲備充足,後續有較大持續釋放政策紅利的空間。中長期來看,各領域改革將加速推進,成為中國經濟新韌性的基石。

“2018年下半年將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新起點,更多超預期的、實操性的改革開放措施有望陸續推出。”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第一,供給側改革迎來新接力。下半年,中國供給側改革政策重心將轉向要素價格市場化,精準化、長效化改革紅利將加速顯現,驅動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第二,結構性通脹翻越小高峰。隨著供給側改革由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下半年結構性通脹將震盪走強,形成一個小高峰,此後將在2019年漸次迴歸溫和走勢。第三,中國經濟再立改革潮頭。更多超預期的、實操性改革開放措施有望陸續推出。第四,中國經濟培育結構性投資機會。得益於改革新接力和通脹小高峰,下半年,新經濟、消費升級、“一帶一路”、國企改革等投資主題值得繼續關注。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表示,預計後續還會有政策出臺,明確“政策底”。首先,寬財政和擴大內需導向會越來越明確。例如,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已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其次,去槓桿需相對寬鬆貨幣環境。從近期央行沒有跟隨美聯儲加息而再次上調MLF利率就可看出端倪。在資管新規落地過程中,因為準備金要求,影子銀行回表會發生廣義信貸漏損,連續降準釋放可貸資金的可能性也不低。隨著政策逐步落地,明確“政策底”後,A股市場風險偏好會得到有效支撐。

田利輝強調,在有效可控的貨幣環境中,資本市場不具備持續暴跌的基礎。目前,央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貨幣閘門適度調節,有效引導市場預期,貨幣流動性合理,宏觀調控靈活性正在增強,能夠把握好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逐步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證券日報:我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股市大幅下跌

■本報評論員董少鵬

6月19日,國內股市出現大幅下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美貿易衝突加劇,損害了資本市場預期的穩定。但從我國經濟基本面特別是龐大的國內市場潛力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量來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資本市場保持穩定運行並不斷提高吸引力是大趨勢,不會因當前的貿易因素而發生逆轉。

美國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棒,不僅破壞多邊貿易原則和體制,而且會對中國經濟運行帶來一些干擾。面對美國挑起的貿易壓力,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經驗捍衛自身權益,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

從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特別是內生動力和內需市場趨勢來看,保持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勢頭是有保障的。過去的11個季度裡,中國經濟增速都穩定在6.7%到6.9%之間,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穩定性。國家發改委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1.4%,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4個百分點。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6.9%。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5月份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增加4031億元,顯示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為穩固。

最新的上市公司一季報顯示,滬深股市3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六成多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三成多業績同比下降。多元電信服務、生命科學工具和服務、建築材料、家庭非耐用消費品、半導體產品和設備等行業淨利潤增長率都超過100%。資本市場作為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將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從滬深股市運行狀況看,美國貿易施壓很像是上證指數下破3000點的“最後一棵稻草”,其實,這只是因素之一。上證指數3000點一線的確面臨一些現實的壓力,需要化解。但客觀來說,3000點一線已經是比較低的指數區間,投資機會增加。近兩個月,外資持續流入1220億元,就是一個證明。當然,不管外資是不是來抄底,A股大盤的市盈率都已顯露出優勢。上證指數、滬深300指數市盈率都是13倍,與英國富時100指數和德國DAX指數的水平相當。而美國道瓊斯指數、標準500指數的市盈率都是25倍。這說明,滬深股市在全球市場中比較,也是具有投資價值的。

從股市內部治理來說,近期面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優質大盤股上市壓力,二是流動性存在相對不足。為應對當前形勢,要在這兩個方面安定民心,採取必要的措施。6月19日,小米已經要求暫緩發行CDR,並且獲得監管層同意。這是一個積極回應。

在中美貿易衝突加劇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做好自己的事。要確保國內市場流動性充裕,同時防範流動性被“浪費”掉,就是說要通過嚴格監管和適當疏導,把流動性用到恰當的地方去。資本市場是推動實體企業降槓桿的重要場所。對於優質股票,要保證它的流動性需求。部分質押股票出現集中清盤情況,應當引起高度重視。股權質押融資是現代市場融資的一個重要手段。股權融資質押的風險是大還是小,如何處置更恰當,應該由企業、專業服務機構、監管部門和社會綜合做出評價,要避免一刀切。對於股權質押比重過高,存在違約風險的公司,也要對處置的方式和節奏給予平滑處理。金融主管部門要根據這個現實情況妥善安排流動性,進行必要的政策調節。

6月18日下午,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接受《金融時報》採訪,對流動性有關問題發表談話指出,將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走勢,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加強形勢預判和預調微調,加強監管政策協調,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加大對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積極有效應對可能的外部衝擊,穩定市場預期,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有序推進金融改革開放,促進經濟金融平穩健康發展。人民銀行的這個表態十分重要,各大型金融機構更應積極作為,落實好人民銀行的精神,把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把穩定經濟金融的效應傳導到位。

在宏觀政策穩定和靈活調節的同時,我們要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推進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我們要充分運用好近14億人口大國的市場潛力,促進內需升級並更好地同全球市場對接,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中國力量,貢獻中國智慧。與此同時,要加快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特別是擴大長期資金入市規模,壯大機構投資者力量。要進一步完善監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堅定不移推進資本市場戰略重心轉移,為創新驅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支持!

上海證券報:央行行長易綱談A股大跌:主要受情緒影響投資者應保持冷靜

問:易行長,今天上證綜指下跌3.78%,您怎麼看?

易綱:第一,金融市場波動受多種因素影響,今天股市出現波動,主要受情緒影響,周邊股市也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既然是市場,就會有漲有跌,投資者應該保持冷靜,理性看待。

第二,當前我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經濟增長的韌性增強,總供求更加平衡,增長動力加快轉換,今年以來人民幣是少數對美元升值的貨幣之一。基於這樣的經濟基本面,中國的資本市場有條件健康發展,我對此充滿信心。

第三,近年來,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貿易依存度已從2006年的64%下降到去年的33%,低於42%的世界平均水平,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例也從2007年的約10%下降到去年的1.3%,我國經濟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不斷增強。中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經濟內生潛力巨大,有充分的條件和空間應對好各種貿易摩擦。

第四,人民銀行始終高度重視外部衝擊的影響,我們將前瞻性地做好相關政策儲備,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黨的十九大已對下一步改革開放作出全面部署,中國必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開放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