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黃金法則:父母一起行動

教育子女的責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擔,哪一位都不能輕棄自己的責任;同時,父親和母親要為對方承擔教育責任創造條件,不應單方獨攬“大權”。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擔教育責任,對子女的教育影響力和諧互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方位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現實中,令人遺憾的是,相當大比例的母親承擔了過多的教育責任。一項調查中發現,從7歲孩子到初二的孩子,父母除了家務勞動外,母親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管教孩子”,而父親排在第一位的則是“看書報”或“看電視”,顯然父親們為教育孩子投入的時間、精力少。這可能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傳統的(其實不止中國)“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到了家庭教育。二是做母親的帶孩子的主動性和“慣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親和積極性。在孩子小時候,養育的事情多於教育,母親們的確比父親們細心、耐心、內行,一旦從養育為主過渡到以教育為主,就不是母親一個人具有優勢了。

據調查,母親在孩子5歲時的影響力高於父親19.1個百分點,母親的影響力在小學三年級時達到高峰,但隨後就有下降趨勢。到初中二年級時,孩子們最愛聽母親話的是44.1%,父親稍稍超過了母親。這項調查的結論是,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力最初高於父親,而從小學中年級以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而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力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到初中超過了母親。這給我們提出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母親們投入的時間精力不減,甚至增加,而教育影響力反而下降?二是為什麼父親們投入時間和精力沒有母親們多而教育影響力反倒逐漸上升?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是母親們對孩子的管教內容和管教方式多少年一貫制,沒有隨著孩子的年齡的變化,選擇適合孩子的內容和方式。“囉嗦”與“重複”現象嚴重。而父親們的管教內容和方式,又較多地適合了孩子的成長特點。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父親做得很好,在教育中,需要提高認識和改變方法的地方有很多。這一切都是從總體趨勢分析的,每個家庭的情況會有自家的特點。

家庭教育黃金法則:父母一起行動

專家就如何全方位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提出了以下建議:

首先,做父親的從孩子較小的時候就為教育孩子投入較多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對孩子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減輕妻子的負擔。同時,也建議做母親的,不必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讓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機會。

其次,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在性格特點、智能特點、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在教育孩子中,每個人儘量揚長補短,夫妻之間優勢互補。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學習、生活、勞動、體育、文娛和其他活動。父母按教育內容分工也好,按時間分工也好,要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都在關心他、教育他,就好像父母帶孩子上街遊玩,孩子最願意走在中間,一手被父親領著,一手被母親領著,他會充滿歡樂、倍感幸福地往前走。分工合作,不要怕麻煩,不合適時可以隨時調整。孩子逐漸長大,應該有意識地跟孩子一起討論他希望爸爸媽媽怎樣幫助他。

第三,建議母親在孩子上小學中年級時,反思、清理一次自己的教育言行。哪些內容和方式方法應該有所改變,避免孩子的厭煩心理產生。如果母親自己認識不清,可以全家討論,也可以請教家教專家或老師。同時,建議父親也經常檢討自己的教育言行,適時地進行調整。

第四,父親和母親經常一起研究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互相提出建議,制定配合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總之,父母都承擔起教育責任,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更快進步的“合力”,也是孩子的一種幸福。如果父母有一方因為某種原因,不能常和孩子接觸,就應該用寫信,打電話,寄錄音(像)帶,贈書、贈小禮品等方式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