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到底是怎麼回事?

馬拉多納在1986年世界盃上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回憶,其中同英格蘭的兩個進球成就了永恆的經典,也奉獻了世界盃歷史上最精彩的進球。

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到底是怎麼回事?

讓我們來回憶一下這充滿爭議和前無古人的兩個時刻:

1986年6月22日,阿根廷在四分之一決賽中面對英格蘭,這時的阿根廷已經是碩果僅存的南美洲球隊。

幾個小時前,德國和法國已經先後淘汰了東道主和巴西隊。在墨西哥城阿茲臺克體育場,有11萬5千人現場觀看了這場比賽,主裁判是來自突尼斯的本納賽爾,比賽的前五十分鐘阿根廷佔有一定的優勢但沒能得分,一分鐘後,巴爾達諾傳中,英格蘭的後衛解圍踢偏,馬拉多納高舉拳頭,就在英格蘭門將希爾頓面前將球打入,儘管英格蘭球員強烈抗議,但主裁判判定有效。
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到底是怎麼回事?

馬拉多納賽後說“這個球是由上帝打入的,部分是由馬拉多納的頭打入的”,後來他又說“是球打中的我,不是我故意這麼做的。我甚至覺得是希爾頓自己把球打進了球門。”

因為他的這番話,所以媒體才把這個進球稱為“上帝之手”。

打進這個手球之後4分鐘,馬拉多納展開了一個人水銀瀉地的表演:在本方半場過掉比爾茲利和裡德,沿著右路長途奔襲,兩次內扣過人,先後過掉布徹和芬維克,在奔跑了55米後,晃掉棄門而出的希爾頓,把球打進空門。

這是無可比擬的進球,也是世界盃歷史上公認的“世紀進球”。

對馬拉多納來說,打敗英格蘭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那時英阿馬島戰爭的陰影猶在,對於一個侵略過自己祖國的對手,他用了最具爭議和最痛快淋漓的兩種方式予以了回擊。

對英格蘭的比賽,人們見證了一個人擊敗一支球隊的神話,也許可以這樣說,擊敗英格蘭的比賽就像是馬拉多納一生的濃縮,他是一個偉大的天才,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他天使與魔鬼的兩面性在這一個90分鐘裡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

如果你看過2004年亞洲盃決賽國足1:1平日本,場上僵局被中野浩二用手球打破的時候,就能深刻理解英格蘭人對馬拉多納的痛恨。一直到2002年世界盃,英格蘭憑藉貝克漢姆的一個點球,1:0把阿根廷踢出局的時候,他們的媒體充滿復仇的味道,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