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好買說

對很多投資者來說,2018年一季度不太好過。

美國稅改法案落地、獨角獸迴歸試點、半島局勢時緊時緩、資管新規終獲通過、美聯儲加息、中美貿易戰……

宏微觀事件接踵而至,有的意料之中,有的不期而遇。這些事件牽動著市場敏感的神經。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一季度A股兩度大跌,總體表現欠佳。

去年表現較好的白馬藍籌股在一季度遭遇回調,滬深300和上證50均有不小的跌幅,創業板雖然收益不錯但波動極大。所以如果從夏普比率來看,表現其實也都一般般。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普通股票型私募普遍遭遇大幅回撤,而運用股指期貨對沖的量化市場中性策略產品則取得了不錯的正收益。比如好買近期調研的這幾家: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為何這些量化市場中性產品能有不俗的表現?原因有二:

一是這些產品的管理人本身具有卓越的投研實力。

二是市場行情為市場中性的策略提供了適宜環境。2018年一季度,市場波動加劇以及對沖成本的下降大大利於市場中性策略型基金的發揮。

市場波動加劇使alpha機會增厚

一季度A股的波動十分明顯,不少投資者深有體會,和以往的對比也能反映出這一點: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從上圖看,滬深300、上證50、創業板三大指數的年化波動率在2018年一季度較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都明顯提升,原因嘛,與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事件密不可分。

市場波動的加劇和指數間分化為市場中性策略帶來了機會,該策略的特性就在於通過對沖剔除市場風險,依靠量化選股捕獲一籃子優質股票的獨特收益。市場波動的上升不能引起中性組合的共振,因為量化中性組合通過在股指期貨上做空抹除了市場風險,使得淨值相對平穩。

優秀的量化對沖組合不受或極少受市場波動的干擾,而且往往能夠在波動加劇時取得可觀的收益,這是因為越是在市場震盪之中,股票的獨特收益就越容易從大盤中分化出來。

我們可以從量價因素和基本面因素兩個方面來解釋這一現象。

量價因素:市場波動加劇時,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會更為明顯(關於為什麼在波動加劇時,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會更加明顯,投資界和學術界還未能有公認的解釋,實際上,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本身的原因也處在研究探討之中,但這兩種效應在不同的國家地區的市場上都是長時間確實存在的)。

被普遍認可的一種解釋是,市場波動加劇的話,投資者更容易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追漲殺跌“和“拋高吸低”的現象頻繁出現。

有效的量化市場中性策略,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和計算機科學對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即將發生的信號進行捕捉和識別,進而指導選股並從中獲利。

基本面因素:經營狀況穩定、未來前景向好、有核心競爭力、估值合理或偏低的企業往往能在經濟波動中脫穎而出。經濟波動對於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基本面良好的企業往往能夠克服挑戰抓住機遇,獲得比平時更加超越市場平均的收入和利潤。

對應到股市上,這些企業的股票往往體現出領漲且抗跌的特性。量化選股策略可以通過制定規則,讓計算機從大量股票中快速挑出基本面向好的公司作為備選標的。當然,由於基本面數據消息更新較慢,所以說,基本面因素,可能只能作為解釋一季度量化中性策略獲得可觀收益的次要原因。

對沖成本下降

量化市場中性策略的主要實施成本之一是對沖成本。股指期貨是我國目前對沖股票市場風險的主要工具,使用股指期貨對沖的成本主要體現在基差貼水上。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2017年以來,股指期貨基差持續收斂,市場中性策略的對沖成本大幅下降,四季度上證50和滬深300期指甚至一度出現升水行情。 2018第一季度的基差貼水處於近一段時間的低位水平,這降低了對沖成本,進而也就提高了市場中性策略的收益。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今年我國經濟繼續向好,但股票市場上的不確定因素是在上升的,從已有信息來看,無論是資管新規的落地、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還是美聯儲加息速度、半島局勢的發展情況,都可能會給市場帶來一定的擾動,因而適宜量化市場中性的波動行情有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存在,策略中的量價因素會繼續得以發揮作用。長期看的話,策略中的基本面因素也會有更明顯的體現。

另一方面,現在市場雖然波動加大,但整體陷入長期避險情緒的概率並不高,所以基差貼水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也不大。

綜合來看,今年優秀的量化中性策略應會有一個比較好發揮的空間。

同時,從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角度出發,在高波動的市場環境下,量化中性策略可以更有效控制淨值回撤,一方面運用股指期貨對沖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通過分散的持股降低流動性風險,為投資者提供相對平穩的收益。

股市多變,看這類私募如何熨平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