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俗特色 端午充滿新意

包粽子、掛艾草、賽龍舟、展非遺……端午節期間,全國各地在傳承中創新,舉辦了一系列既有傳統形式又具時代特色的活動,使歷史文化“動”起來、“活”起來,傳統習俗加入時代味道。五湖四海的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悟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度過了一個有文化有內涵的端午。

追憶先賢倡導真善美

“今逢戊戌年端午,楚騷之後人,江陽庶民學子,聚首於古鎮堯壩,以清泉香果,雅樂鐘鼓祭拜忠魂屈子。”16日,在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堯壩鎮,端午祭祀司儀贊禮聲起,從動樂伴奏、獻官入列、有司就位、從祭入列,到上祭品、淨手、焚香、首拜、再拜、三拜,一幕幕古代祭祀情景再現。上千遊客駐足觀賞到了一場原汁原味的端午節民俗體驗活動。

堯壩古鎮端午節民俗體驗活動包括端午祭祀、誦讀《離騷》、百人共繪20米長卷畫作、粽子王爭霸賽、民間藝人表演秀、設置點雄黃展臺刺五毒遊戲、文化視頻展播、美食展示品嚐等,大家近距離領略、體驗了傳統節日文化。

瀘天化公司員工許敬芳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這個活動舉辦得非常好,讓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瀘州西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陳自渝說:“我們要愛國,要向屈原學習。”

這次活動得到了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龍文化研究院研究員陳俊傑的讚揚。他說,屈原、伍子胥等都是正氣的代表,是為國為民的表率。在端午節虔誠地紀念先賢,通過儀式引導人們崇德向善,使真善美融入日常生活,這正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特色民俗展非遺魅力

銃炮齊鳴,鼓點鏗鏘,河裡裝扮一新的“喜船”划著花樣,演著車燈戲,岸上青壯年男子表演著傳統武術……15日,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埡古村傅家灣的村民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劃喜船”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劃喜船”是婁星區孫水流域一帶的傳統習俗。每年端午前夕,村裡的青壯年男人們無論身在何處,都會自覺回村參與“劃喜船”活動,不計報酬。

在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所城鎮大城所,人們用“遊旱龍”的方式紀念屈原。每到端午時節,人們便用竹子和紙製成粉、褐、青、紫、紅、黃六種顏色的龍舟,從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每天依次巡遊。旱龍所到之處,村民燃放鞭炮,夾道喝彩,異常熱鬧。“大成所遊旱龍”已有600多年曆史,是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當地獨有的客家民俗活動“九獅拜象”表演團在該縣歡樂巡遊。“九獅拜象”在傳統的舞龍燈基礎上,凸顯精美的舞獅象造型,為當地群眾送上傳統民俗文化盛宴,氣氛熱烈,節味十足。

上猶縣文化館館長李麗說,“九獅拜象”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既有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人的文化創新,表達了對風調雨順年成豐熟的祈願和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嚮往,體現了客家人意氣風發、精誠團結、奮發圖強的向上精神。

彰顯節日文化凝聚力

16日,第十屆北京端午文化節暨北京市第五屆“非遺大觀園”端午遊園會在延慶精彩上演,媯水河畔奏響了夏日華美樂章。

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申遺的三省四地(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湖南省汨羅市,江蘇省蘇州市)、京張文化體育旅遊帶(河北張家口、北京延慶)、海峽兩岸(臺灣高雄、日月潭)、南水北調源頭(河南內鄉)的“七省九地”之水融合後,由世園會吉祥物“小萌芽”“小萌花”用融合之水澆灌世園微縮景觀,將活動開幕式推向高潮。節日期間,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囊、掛艾草、演武術、品花宴、宿花田等眾多傳統特色活動輪番上演,繪就了一幅節日盛景。

端午當日,第十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福建石獅市蚶江舉行,兩岸民眾超過兩萬人參與。中午時分,在石獅市蚶江鎮蚶江村後垵澳海域,別開生面的“海上潑水”吸引了眾多遊客,人們乘著漁船,拿著臉盆、水桶盛水潑向對方船上的人,互相嬉戲,以此驅邪消災、祈求吉祥平安,祝願海上航行安全。

從2007年開始,一年一度的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被評為“中國最具地方特色民俗節慶”,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充分展現了閩臺多元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2007年第一屆閩臺對渡文化節開始,我們年年都組團來參加。”臺灣鹿港文教基金會參訪團團長蔡雨亭說,“鹿港與蚶江對渡文化習俗已經延續數百年,兩地一樣的文化、一樣的民俗、一樣的語言讓我們倍感親切。閩臺對渡文化節將推動閩臺文化繁榮發展,促進兩岸親人的彼此瞭解與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