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的教導中解脫,超越佛法的人,就是佛

2012年,潘麟先生在淨土宗祖庭終南山香積古寺,講授千古第一經《金剛經》。《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一書即由先生此次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本書內容深入淺出,首次從生命科學角度,引領讀者直探《金剛經》之本義,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內涵與本質。2017年1月,此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從佛法的教導中解脫,超越佛法的人,就是佛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家的一種宇宙觀,佛家認為宇宙是無量無邊、沒有盡頭的。這一點和西方的自然科學略有類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佛家認為,以須彌山為中心,同一日月所照的東、西、南、北四個洲(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中有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辭的來源。

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原名張正權,20歲時到松江禪定寺為僧五月,逸琳法師取《長阿舍經》所說“三千大千世界”,為他取法號為“大千”。張正權從法師為自己取的法號中悟出,紛紜複雜的大千世界可包含在一個人精誠專一、鍥而不捨的一念之間,從此便以張大千為名字,別號“大千居士”。

佛家為什麼提出是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四千大千世界,也不是五千大千世界呢?這又與佛家的另一個宇宙觀有關。佛家認為,一個佛的教化範圍最大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就構成一個佛國。這個“國”不是指國家的意思,千萬不要理解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或美利堅合眾國的國。佛陀不是總統,這個“國”是範圍的意思,就是佛所教化的範圍。三千大千世界之外還有沒有世界了呢?有。所有的世界都有各個佛教導著那個世界的眾生。那麼,到底有多少個三千大千世界(佛國)呢?數不勝數,無法計算。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換言之,我們這個世界是屬於他教化的佛國,這個佛國與西方的極樂世界一樣的莊重、一樣的美。

可是我們看不見,佛的弟子也看不見。有一天,舍利弗問佛陀:“您說凡是佛都有淨土,您的淨土在哪兒?”釋迦牟尼回答說:“我的淨土就在這兒。”舍利弗說:“我們怎麼沒有看見您的淨土?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到處充滿了爾虞我詐,到處充滿了顛倒妄想,一點也不像淨土的樣子,倒像一個屠宰場,充滿了無辜扼殺,相互吃人,一點都不像西方極樂淨土那樣美好。”佛陀說:“那你們想不想看看我的淨土?”大家一致同意。釋迦牟尼用腳趾一點地,突然之間我們這個世界就像神話傳說一般,變成了金銀鋪地,琉璃為水,彩雲為蓋,以風為音樂,奇妙無比,遠勝西方極樂世界若干倍。大家一看,好美呀!原來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比西方極樂淨土好若干倍,那還往生西方幹什麼?正在欣賞之餘,佛陀問:“看夠了沒?看夠了我要收回來了。”他把腳一收回,又變回了人吃人的世界,充滿痛苦、迷茫、困惑的世界。舍利弗問:“為何您要顯示這麼一個骯髒的世界,而不把剛才那個世界顯示給我們?”佛陀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把那個世界顯示給你們,你們就不精進了。因為那個世界太享受了,你們就會因此而墮落。我必須給你們一個人吃人的世界,一個充滿了苦難、痛苦、顛倒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你們才會真實地發心修行。當你們成佛的那一天,你們會再一次看見那個世界,就像你們剛才看到的那個世界那樣美好。”這句話頗有啟迪,大家一定要善加思維,善加琢磨。這是一個神話故事,非常有啟迪作用,但不可當真,一旦著實了理解,就又落入了法執。

從佛法的教導中解脫,超越佛法的人,就是佛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佛陀問須菩提,若以三千大千世界的財寶佈施給佛,或者佈施給窮人,那麼這個人所得到的福和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裡面有一個小趣聞。本來後面這幾句話是佛陀說的,被須菩提搶著說了。須菩提應該說完“甚多,世尊”就不說了,下半句話由佛陀來說。即“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應該是佛陀說的,但是被須菩提搶著說了出來。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即不把福德當福德看的這個“福德”才是真福德,一旦把你的福、你的德當作福和德去看,你又著相了,又執著了,那麼這個福和德就成了死的福和德。死的福和德不是一個活水源頭,終究有用盡的一天。所以不要把福當福看,不要把德當德看,不執著的時候你的福和德就會越來越多,無休無止,無量無邊。

我們會發現《金剛經》中所有的言說,都是圍繞著無我、無四相來說的。一旦有“我”,你就會很快地伴隨著“這個福是我的”,“這個德是我的”等等一些這樣的想法。你一旦把你的福德佔為己有,這個福德就是有漏的,就有用完的那一天,即使做得再多,都不能稱之為多。唯有不佔有、不執著,方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個時候才能稱之為甚多。“即非福德性”告訴我們不要把福德打死了、著實了去對待。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受持”的意思是,讓我們遵照著去實踐此經中所告訴我們的義趣和教導。如果能照著全部教導去做最好,如果不能照著做,退而求其次,僅僅受持“四句偈等”,把四句偈吃透了,理解了,照著做了,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

“偈”是佛家特有的文體,就是用梵文寫的詩體。印度是一個詩歌大國,釋迦牟尼也是一個詩人,他講法有一個習慣,先以正常的方式敘述一個概念和主題,講解完後,時常會將剛才所述之義概括為詩的形式,再畫龍點睛地強調一遍。這些詩偈在梵語中非常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既有哲學的啟迪,又有文學的享受,文學美和思想美雙美並舉,乃人間絕品。但是翻譯成中文後就不押韻了,只有哲學美而失去了文學美,因此它不能再被稱為詩了,只好起一個專用名字,叫“偈”。

在《金剛經》中有三四處“四句偈”(由四句話構成一首完整的詩偈,就叫“四句偈”)。佛陀在此沒有明確指出哪四句偈。但每個四句偈大意都是讓我們破執、無我的。如果一個人,他把《金剛經》的意思,乃至經中的這四句偈,向他人講說,讓他人真真實實地明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道理而獲得無我無執,那麼這樣所獲得的功德和福報,要比佈施三千大千世界的財寶給窮人獲得的福報和功德大得多。

《金剛經》裡說的“七寶”是指:硨磲、金、銀、瑪瑙、珊瑚、琉璃、琥珀。七寶有多少呢?滿三千大千世界。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佈施給需要的人,能不能獲得福報呢?能,但這是小的福報,是人天小果。“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這是財佈施。

“其福勝彼”,釋迦牟尼明確地教導我們,法(智慧)佈施所得到的福報、功德遠勝於財佈施。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指一切能讓我們成佛之法。“皆從此經出”,佛陀在這裡講得非常清楚:要想成佛,要想成就無上正覺,必須深入學習和踐行《金剛經》,否則別無他途。此品名曰“依法出生分”,生出什麼?生出正覺,生出佛陀之果位。如何出生?依法出生。所依何法?依無為之法,依無相之法,依無執之法,依超越之法,而成就無上之正覺,彰顯無上之般若。

《金剛經》裡的金剛眼就是試金石,必須經過這個試金石,才能成佛,不經過《金剛經》這個試金石,你是不可能成佛的。這個金剛眼就是《金剛經》的核心教授——超越。不住相佈施就是超越佈施,有佈施這個行為,無佈施這個執著,無佈施這個相。豈止是佈施之時需超越,菩薩所行之六度(佈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都要超越,才能成佛。總之,一切都在超越中,一邊踐行六度,一邊超越之,這就是《金剛經》中所有言教其背後的密意,即不住相,或叫無四相,換一個詞,就叫做超越。

一切法門皆可概括為一個法門,即超越。除此之外,再無它法。遇見什麼,就超越什麼:佈施,超越你的佈施;禪定,超越你的禪定……用佛家的話講,這叫做“破”或者“無”,而我們叫做超越。“破”這個字容易讓人產生誤會,好像要砸爛一切似的。“無”也是如此,無我相不是說沒有我,不是說把我殺死,而是一邊有個我,一邊還要超越我,不執著於我,不迷戀於我,這兩者是同時進行的。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句經文非常重要。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釋迦牟尼把他自己所有的教導全部否定:無一法可得名之曰佛法。佛家的思想跟別家的學問大不一樣,它是以空為學,以空為智,名為“空智”。空到最後連釋迦牟尼把他自己也徹底地空掉了,把他的教導也徹底地空掉了,這種空在佛家被稱作“究竟空”。究竟空的意思就是徹底地超越之。空就是超越的意思,當我們說空掉什麼,意思就是超越什麼。超越什麼不等於否定它,更不等於肯定它。超越就是超越,既不是對這個東西的肯定,也不是否定,《金剛經》中的空,是包含了肯定與否定這兩者的同時而超越之之義。

從佛法的教導中解脫,超越佛法的人,就是佛

到底有沒有佛法呀?佛陀49年講了那麼多的經都是什麼?教了八萬四千法門是幹什麼的?都是假的嗎?不是,沒有一個是假的,也沒有一個是騙人的。《金剛經》就是佛法。既然如此,佛為何又說沒有佛法呢?是為了讓我們對佛法——佛陀的教導,不生執著。當你不執著於佛法的時候,佛法才美麗,才能發揮出它無窮的威力;當你把佛法執為己有的時候,佛法就變成了自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變成自私的有機組成部分,變成自戀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學習佛法變成了摘花那樣,摘回來作為自己的私藏之物,那麼,它就不叫修行佛法,而成為了佔有佛法。

執著於佛法和執著於世間別的事物都是一樣的,你執著於長壽,我執著於自己的美貌,他執著於佛法,其實大家誰也別笑話誰,從“執著”這個角度講,大家都一樣。因為我們的各種執著,導致了佛法成為通向覺醒的最大絆腳石。釋迦牟尼真乃智慧之化身,他對一切現象通達無礙,他預知到未來很多弟子必將對他的教導執著不放,這份執著也將成為這些弟子通向覺醒和解脫的最大枷鎖和障礙。於是,他必須把這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枷鎖和障礙破除掉。所以,他說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因而,只有對佛法不生佔有心,不生執著心,不生自私心,佛法才如它自己,才是真的有佛法。“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句話就是佛法,而且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它要求我們超越言語,超越形色,得空智,入涅槃。

從佛法的教導中解脫、掙脫出來的人,就叫佛。這個法就是“超越法”,超越一切,包括超越佛陀之前的那些佛的教導和方法。誰超越,誰就成佛,不超越者,最多是賢人而不是聖人。這就是“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咒語又名真言,即真實不虛之教言之義。《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都是佛陀的真言,需要我們像咒語一樣不停地在心中唸誦。一邊唸誦一邊領悟其中之真意,這就是最好的禪修。每天拿出一定的時間進行靜坐,在靜坐中選擇《金剛經》中某一句或某幾句,某一品或整部經文,不斷地默唸,並持續地用整個身心、整個生命去體悟,將其含義不斷深入地融進身心和言行之中。如此,漸漸地,我們的整個身心言行,就會愈來愈清晰地成為《金剛經》的化身,愈來愈將《金剛經》之義趣活出來,體現出來,彰顯出來。當我們在人生中遭遇疾病、失戀、破產、親人去世等重大挫折時,更需要及時提起正念,運用《金剛經》的真理,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對治生活中的一切違緣,來解脫(超越)人生中的一切苦厄。

從佛法的教導中解脫,超越佛法的人,就是佛

潘麟先生《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連載十五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