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了這麼多年《敖包相會》,原來大草原敖包長這樣!


每年農曆五月前後,綠草遍野,燕子北歸,蒙古族開始祭敖包活動。牧民從四面八方雲集於敖包下,用松柏、紅柳、五彩花卉將敖包裝飾起來,在敖包前擺設全羊、奶食品、“阿木蘇”、糕點等供品,向敖包焚香,敬酒,獻哈達,唱祭歌,並請喇嘛念太平經。

牧民向燃燒的火盆撒五穀雜糧,祈求神靈保佑豐收,而火燒得越旺越好,這象徵家族各業興旺。

黃沙閃耀的金光包圍著坡地上聳立著一個圓形石堆,大約有20米見方,分成兩層,每一層的周圍用哈達護衛,頂部用柳樹枝條或榆樹枝條簇擁著一個穹頂,或許是部落的象徵,去過多次藏區,有些神似“瑪尼堆”。旁邊福沙島的管理人員告訴我,這是我們蒙古族人的“敖包”,敖包之所以多數選擇石頭和樹枝建築,是與蒙古族的崇石、崇樹的習俗有關。

正面緊靠敖包的地方安放著明晃晃的三股鋼叉,敖包前有石砌的貢桌,敖包的底層據說放置了五金、五穀、五帛、五寶等實物,敖包的南面有一個門,一位牧民到敖包內點燃一盞長明燈後, 他們開始跪拜。

早年,蒙古草原像茫茫的大海,沒有可以指路的標識,遊牧分界也無以識別,人們就壘石成堆或壘土成堆,作為路標和界標,也許敖包是這樣來的。後來,有鑑於中原民族以山為天之象徵,祭山祈年,離山較遠的草原上的人們,便“壘石為山,視之為神”,於是敖包又成為天和神的象徵。當蒙古人每逢外出遠行,凡見到有“敖包”,都要下車或下馬,拾幾塊石頭或捧幾捧土,添到敖包上,向“敖包”合十參拜行禮,祈禱平安,然後才上車或跨馬繼續上


幾位牧民在蒙古包內包蒙古餡餅,他們將調製好的餡料炒熟,面擀的皮子比餃子皮稍微大點,用兩片面皮包好餡,外邊挽成花邊,再將表皮炸至金黃,展現了蒙古族人粗中有細。特點是肉多,菜一般也只放提味的蔥姜,不需要過多的調味品,所謂粗狂的蒙古族飲食,不過是要保持每道食材最原本的味道,更是要鎖住營養,為彪悍的牧民提供充足的能量。因為樣子像太陽,他們也叫“太陽餅”。

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內蒙古羊吃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牧草,喝沒有汙染的河水、泉水,是最好的純自然有機羊肉。特別是內蒙古獨具一格的殺羊方式——掏胸法,羊死時由於痛苦小,受得驚嚇小,死亡速度快,羊的肌肉是伸展的,放血也徹底,殘留的血腥味小,堅持了羊肉鮮嫩色美、肥而不膩,讓你吃上一次,絕對不會選擇其他羊肉了。

於是,福沙島蒙古人家的蒙餐是必須要品嚐一次的,前臺提前幾個小時預訂,中午12點,晚上6點就可以到蒙古包去等待了。套餐有手抓羊肉、烤羊排、蒙古太陽餅、炒米、米皮、沙蔥、沙漠苦菜、月餅等,奶茶很香。


這是住過最豪華的蒙古包了,外形輪廓是蒙古包,但裡面的設施可達到三星酒店的標準,關鍵是,在沙漠上。 圖文來源藝龍旅行專家—南麂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