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種傳統清真菜,最後一個,如今罕為人知!


醋溜木須:木須,其實說的是雞蛋。炒熟的雞蛋色澤金黃,與盛開的桂花很像。桂花又叫木樨,所以木樨也成了雞蛋的別稱。時間長了,木樨這才叫成了“木須”。醋溜木須,算是清真的看家菜。北京老字號“又一順”做的最好,一定不容錯過。

爆糊:這道菜,可謂是加強版的“爆羊肉”。據說京城大鼓名家劉寶全,演出結束後最愛吃“爆羊肉”。久而久之,小攤老闆貼心,也就刻意給劉寶全提前準備出來。有一次,劉寶全有事來晚了,這羊肉烤老了。但劉老闆一嘗,竟然意外的好吃。所謂“爆糊”,其實來源於爆糊了的羊肉。

它似蜜:說白了,這道菜就是“蜜汁羊肉”。據說是慈禧太后,非常得意這口兒。有一次老佛爺吃的高興,便順口說了一句它甜似蜜啊。從此,這道菜就得名“它似蜜”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道菜出現自清代乾隆年間。從烹調手法和口味上,都有很多西域特色,疑與香妃進宮有關。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道清真老菜了。


罾蹦鯉魚:本是天津清真名茶,後傳入北京。這道菜選材特殊,要用帶鱗的活鯉魚。烹飪時,採用溜炸的手法制作而成。做好後,形態如同在罾網中歡蹦亂跳的鯉魚一樣,因此得名“罾蹦鯉魚”。這道菜口感大甜大酸,給予食客豐富的味覺體驗。

砂鍋散丹:散丹,其實就是羊的胃。北方一帶,習慣稱為散丹,屬於清真菜常用食材。但常見的做法,都是芫爆散丹。殊不知,真正上講究的吃法,則是這種“砂鍋散丹”。散丹做熟後,加入高湯燒開,再放精鹽、薑汁調味。這道菜亮點有兩個,一是高湯的鮮爽,外加散丹的脆嫩。

麻豆腐:這個不多說了,其實屬於家常菜。但是現在清真館子,能做好的太少了!

艾窩窩:這道甜品,歷史非常悠久。明萬曆年間劉若愚《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近些年,護國寺等小吃店也有售賣,但味道並不理想。真正好的艾窩窩,要現包現吃才可以。

鴛鴦卷果:卷果,是清真傳統小吃。但是近些年,甜口的卷果更為常見。至於鹹口的卷果,則是少之又少。只有個別老店,才出售這種甜鹹兩種口味的卷果拼盤。遇到後,一定要點一份嚐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