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民俗——端午節,地坑院聽雨,品民俗

今天端午,早上醒來,先是感覺院裡的小鳥少了些喧囂,接著聽到“淅淅瀝瀝”的細雨聲。內心一陣歡喜,真是好雨知時節啊!

前段時間,約二十多天沒有下雨了,地裡的玉米葉子都捲起來了,院裡種的西紅柿、黃瓜還有豆角也都被太陽曬的焉兒吧唧,大家都在眼巴巴地盼著下雨。
非遺民俗——端午節,地坑院聽雨,品民俗

雨越下越大。這下好了,綠的葉,紅的花,黃的杏,全都有了生機,有了精神。五顏六色的初夏,在雨水的滋潤下,全都蓬勃鮮豔起來了。
非遺民俗——端午節,地坑院聽雨,品民俗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古人認為五是陽數,五月初五,陽數相疊,有“極陽”之意。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陰陽和諧,認為這種陽氣極盛的日子不吉利,所以,把五月稱為“毒月”,五日稱為“惡日”。確實這時,天氣炎熱,蚊蟲孳生,蠍子、壁虎、蜈蚣、蛇、蛤蟆,這五毒蟄動萌生,傷害兒童。於是,千百年來,約定成俗,在這一天,採取各種辦法,驅瘟疫,防五毒。世代相傳,成為節日。這可能就是端午的來歷。
非遺民俗——端午節,地坑院聽雨,品民俗

按照當地習俗,今天應該趁早,趕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去地裡割點艾草,拿回家裡用繩束成一把一把,懸掛在門楣上,圖吉利,辟邪毒。據說,掛著露水的艾草,屬涼性,功效最強。這事兒,下雨耽擱了,等雨停了,再進行吧。

地去不了啦,艾草也採不成了,只有宅在家裡,燒水喝茶發呆。小時候,端午節這天,父親並不歇息,仍舊下地幹活,回家時,順便採些車前草,蒲公英,遠志葉。母親把這些野生植物混在一起,放到鐵鍋裡,大火燒煮,然後,給每人舀一大碗。說喝了這水,清熱解毒,一年不生病。煮出來的水,顏色很好看,黃澄澄的,十分清亮,喝到嘴裡卻苦澀難嚥。在大人的逼迫下,再難嚥,最後也都喝完了。

現在,我們喝的茶,價錢很貴,檔次很高,味道也很爽口。可一到端午,還是懷念那種苦澀難嚥的茶。
非遺民俗——端午節,地坑院聽雨,品民俗

當地端午,還有個習俗,那就是讓膽子大的人,到野外去逮“癩蛤蟆”,體型越大越好。他們把癩蛤蟆眼泡裡的液腺分泌物擠出,塗在草葉上,晾乾後,做藥用。還有的給癩蛤蟆的嘴裡,塞上一塊墨錠,用繩子掛起,晾乾,碰到痾瘡毒腫之類的疾病,把癩蛤蟆嘴裡的墨錠取出,研碎後塗在患處,痾瘡很快便會痊癒。

因為只有端午這天的癩蛤蟆才有這種藥用價值,所以,我們這裡的人常說一句歇後語:癩蛤蟆躲端午——過去,就沒事了!

端午前幾天,農村的婦女們就忙碌起來了。扯紅布,染綵線,買雄黃、蒼朮、白芷等藥物香料,然後,泡雄黃酒,縫香包,搓花繩。縫製“五毒”肚兜和枕頭。
非遺民俗——端午節,地坑院聽雨,品民俗

端午頭一晚上,大人就給孩子穿上“五毒”肚兜,掛上香包,脖子上 ,手腕上,腳踝處,甚至腰間都要綁上五色繩,會剪紙的人家還剪些“五毒”貼在牆上。等孩子們睡著了,大人把雄黃酒抹在鼻孔、耳根、肚臍和肛門等處,據說“五毒”聞到雄黃酒的味道,就不會靠近孩子了。

端午節的食品,南方吃粽子,北方吃油食。南方紀念屈原、伍子胥,屬於祭祀紀念性質,北方驅瘟疫,防五毒,屬於防疫防毒性質。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個端午節,風俗各相異。
非遺民俗——端午節,地坑院聽雨,品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