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貸按揭,通脹時代的逃生之門

房贷按揭,通胀时代的逃生之门

房贷按揭,通胀时代的逃生之门

講真,有時候,深刻的思想認知並不能讓你一下成為千萬富翁,但至少,會讓你的財務自由之路不至於多走很多彎路。財富的進階,首先要先思想開始。

以下是正文——

01、

在高通脹時代,真正賺錢的不是工作,而是債務。

通脹如此之猛烈,你多努力工作也跑不贏它的速度,唯有槓桿債務可以。樓市團長畢業之後,從來沒有把100%精力用在工作上,而是一邊工作,一邊買房,短短几年,團長的財富就超過了在單位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同事。

每年M2增長10%以上,真正賺錢的是利用債務撬動的資產!

通脹時代,擅負債者富,勤奮固然重要,但是在通脹目前,你如果不懂得負債,不瞭解金融,運用好自己資金,那麼你的勤奮,非常廉價,所賺得收入就像熱天的冰棍一樣,一點點融化。

哪怕辛勞一生,過得也不會太好。

很多人都會簡單地把買房背上貸款跟生活品質降低劃等號,以為買了房,背上了債務,生活就會變差。這是大錯特錯,實際的情況往往相反,過去幾十年,過得好的人都是買了房的人,輕輕鬆鬆實現中產階層的躍升。

當你把房子買下的一刻,你的月供壓力幾乎就是一個恆定值,而隨著通脹,你的還貸壓力是逐漸減輕直到忽略不計的,而你的房子不斷的升值,變成了你的最大財富。

舉個簡單例子,10年前你月薪4000元時貸款100w是不是覺得很多?那麼現在呢?通漲已經令到大部分人月薪1.5萬,年薪20多萬了。所以,對於一般的年輕人,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儘早的背上房貸,讓貸款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被通脹稀釋。

團長在2010年初與朋友們一起在北京看房的時候,一個哥們花了30萬的首付在北京回龍觀買了一個新房兩居室,總價145萬。另一個朋友因為沒排到號,然後把這筆錢買了一輛本田汽車.

時至今日,他的汽車可能也就值幾萬塊錢,而這個房子現在是500w,如果他是一個普通家庭出來的孩子,收入不是很高,沒有任性的資本的話,他基本就是一個悲劇的代名詞了。

另外,當你有了房子之後,你會很容易合理的規劃你的支出,你再也不用因為要攢錢買房而在要花錢的時候畏首畏尾。

同時,你也會改善你的生活習慣,把以前那些不健康的方式改掉,比如有了自己佈置的廚房,就可以多在家裡做飯而少在外面吃。你可以買一些以前租房的時候不敢買的東西來佈置自己的家,等等。這都是實打實的生活品質的提高。

而另外一些年輕人,趁著年輕胡作,把賺來的錢肆意的揮霍掉,看似生活很精彩,但是沒有資產的積累和沉澱,很快就會出現財務危機.

等到你老了真的想買房的時候,發現根本買不起了,這是很悲劇的事情,而且沒有人會同情你,因為你的人生,一直充滿著虛情假意的激情,狐朋狗友。

我們都知道,賺錢分四個層級:體力-管理-資本-風險。

最初,因為沒有原始資本,每一個人都是靠體力賺錢的,後來你升職了,開始靠管理團隊獲得收入,有分紅提成,然後你累積夠資金後,就應該開始靠資本獲利了。

靠體力工作幾乎是永遠無法實現財富自由的,因為一旦停止工作,就失去了收入來源。我們必須有資產,這個時代,只有金錢永不眠。我們有啟動資金後,就應該運用倒三角形的模式進行負債,用收入不斷撐大資產——

資產

房贷按揭,通胀时代的逃生之门

收入

團長有一位來自三線城市的朋友,按理說16年前,擁有50萬已經算是不錯的,但是他從不負債,每天都非常勤奮地工作,也不敢買房,因為他說要留著給孩子讀大學,結婚擺酒,再加上家人萬一生病也要用錢。

到現在他已經年過50歲,工作能力不行了,銀行裡的錢也吃得差不多了。十六年的通脹,洗劫了他,他過得非常落魄。而那些擅長負債的人,一年投資樓市的收入,獲利幾百萬,幾乎是父輩辛勞一生的收入。

02、

普通人如何打造優質的資產負債組合呢?主要看兩點——

1)、負債端:長期+低息+大額,就是成功的融資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是靠用保險公司的低息資金去買穩固、高回報的股票來獲取利差的。對於個人,無法籌集保險資金,也沒有金融牌照,房產,幾乎就是他最後的負債機會了。

在中國,再也找不到像房貸按揭這種,長期、低息、大額的貸款機會了。

30年,以6%的成本貸款幾百萬甚至幾千萬(銀行授信形式可以貸款幾千萬)現在即使是企業貸款,利率也要到8-10%,而且只能貸款10年。所以,房貸按揭,就是通脹時代的逃生之門。

2)、資產端:負債借來的錢買入的資產升值幅度要遠遠大於負債成本。

如果你負債買來的資產所賺的錢還不夠覆蓋負債成本,那就是虧本的投資。

3)、現金流足以支撐每個月的負債支出,保證槓桿不會斷裂。

有人說:高槓杆很危險,其實高槓杆並不危險,沒有現金流才危險。例如,你只有300萬,一次性給了首付300萬買入1000萬的房產,結果你沒錢供了,馬上出現現金流斷裂的風險。

但如果你高槓杆,用100萬去買1000萬的房子,預留200萬在手,那供一段時間沒問題。雖然這麼說,但高槓杆並不符合隊長的投資風格,因為團長屬於保守型的投資者。

團長只是鼓勵適度負債,債務能不能改善你的生活還得看你的風險控制能力。風控能力,是決定運作金融信用成功與否的根本能力。普通人啟用了金融信用資金,就意味著加倍盈利或者加倍虧損,槓桿巨大,不容有失。

如果你是非常高槓杆的,反而得首選一個確定性較高的標的,漲幅需要放在第二位。首要是安全,其次才是收益。

那麼如果是高風險高槓杆的自身條件,然後買入一個流動性不錯,租售比也不錯的標的,那麼其實綜合風險是比較低的。

債務優化能力:借低還高,臨時過橋時使用了高利率的資金,一旦過完橋,後面就要想辦法籌集便宜的資金置換之前高利率資金。

很多上市公司房企臨近會計年度因為要緊急回款,來不及籌集資金,都會借一筆高利率資金過橋。過完年就去國外發低息債,拿錢還掉年前的過橋資金。

03、

我們不光要會借債,還得善於管理債務,那如何令債務始終處於低風險之中呢?

1)儘量變短債為長債,借200萬消費貸要你一年之後還清估計壓力很大,但是如果能夠借10年甚至15年再還,那就很好辦了。

2)多個債務,不要同時到期,一旦債務洪峰到來,神也救不了你。

3)不要等到沒錢了才去籌集資金,因為你沒錢的時候,往往是借不到錢的,朋友和銀行都喜歡錦上添花,並不願意雪中送炭。

4)建立總債務10%的風險撥備金,例如你300萬債務,除了每月按時還錢的工資收入之外,另外還要有30萬資金作為應急,萬一工資收入中斷,30萬可以支撐一年以上,足夠時間給你籌集下一波的資金。

5)多留意身邊的朋友,臨時有事,知道找誰幫你渡過難關。

6)儲備足夠的銀行授信,包括信用卡,信用貸,這些你可以先辦好,暫時不用,以防將來需要時來不及辦理。

7)真實利率超過8%以上的資金偶爾過橋可以,但不要長期使用。

關於負債還有一個錯誤的思維,就是自己從不負債,卻把錢交給別人理財,成為別人低成本的債務融資對象。

正確的思維是,低成本地合法負債,通過大腦、去投資高增長的資產。只要利覆蓋債,多賺的就是你的。

獲取低成本資金的能力是天下第一能力,有資金,在商業上一切幾乎可為。還在閱讀支付寶文案、基金產品說明書的人,註定是被剝削的。

資金只有集中了才稱之為資本。1元錢並不能稱之為資本,但是100萬元集中到一起就可以稱之為資本了,資本天然就需要“規模優勢“。

哪天你有錢了,你最應該做的是保住並管理好自己的資產,適度負債,讓它一直以一種合理的速度持續增長,而不是去冒更大的風險。我們不但要富有,還要長期富有,後代也要富有。

使用激進的槓桿和負債,等於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資產吹成一個易爆的氣球,將自己多年的財富徹底暴露市場攻擊之下。

未完待續。

你可能還想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