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的陣痛期來到了

小孬作為一個低風險投資的愛好者,對各種低風險的品種都有所涉獵,今天就跟大家來聊一聊債券。

什麼是債券?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藉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早期中國債券市場,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與國企的債券一直是剛性兌付(潛規則)。 直到2014年“11超日債”正式宣告違約,併成為國內首例違約債券,自此債券違約大潮拉開序幕。

今年以來已經有19只債券違約,共涉及9個發行人,合計債券餘額158.2億元。

債市的陣痛期來到了

2018年尚未過去一半,已有如此多的企業債券違約,今年違約潮為何來勢洶洶,?

今年將是信用債密集到期兌付的一年,如果企業經營不善,在破剛兌、去槓桿的指導思想下,那條緊繃的資金鍊隨時會斷開。未來這樣的事件可能會接二連三地出現,誰都不好說自己會不會碰上債券違約。

2017年以來,在各項去槓桿政策的推動下,全社會信用條件不斷收緊,股票、債券和信託再融資都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今年年初的信託基金的監管新規,1:2的配置都不能再進行下去,讓其更是雪上加霜。在外部現金流流入受阻,現有資金又被釜底抽薪,讓高度緊張的資金鍊條就變得非常脆弱,信用違約發生的概率大大上升。

這其中,民營企業由於融資渠道更加有限,自然成為了債券違約的重災區。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剛兌的光環同樣褪去,今年已經出現了兩起省級融資平臺的信託違約事件。

債券違約從短期來看確實給投資人帶來了損失,但是從長期來看剛性兌付的打破及由此帶來的“違約常態化”將重新定義市場的信用風險溢價,

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以來債券市場信用利差顯著分化,這表現在AA+及以上的高等級信用債收益率跟隨無風險利率大幅下行,但AA-的券種收益率則維持在去年末的高位;民企和低等級的地方平臺的信用利差明顯上升

所以即便是債券市場有機會,個人投資者最好也還是迴避掉信用債基金,只投資國債和金融債基金,這些基金違約風險小了很多。 畢竟投債券基金,預期收益也不高,踩中一次虧掉幾個點,甚至更多就很難受了。

如果是投資到單一的債券上就更要慎重了,個人投資者沒有機構投資者消息靈通,債券的估值調整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分為多次進行,機構投資者有信息優勢先行跑路,會讓沒有及時得到消息的個人投資者損失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