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县的民间花会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香河县的民间花会
香河县的民间花会

香河出现最早的花会当属竹马会。声名最为响当的要数受过两次皇封的中幡会。最有趣味的该属灯官会。流传最普遍的要属地秧歌和小车会。几乎遍及县内各村镇。最为古怪的当属安平牛车会。不知因何而得名。扮演内容最多的要数文武高跷会和梅花班,能扮出一整套的戏书人物。最讲武学功底的当属王虎棍会和少林会。最为省人的该属狮子会和坛子会。以吹打乐为特点的要数吵子会。兴起时间最短的是大头会,乃建国后创建。名字最长最为难懂的是“太阳老会十部贤”。这十几种几十道(一拨花会为一道)花会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形成了香河境内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一道花会的总头目叫“会头”,也称香头(因会要敬神烧香而得名)。由众人推举村中德高望众且酷爱花会的人担任。下有若干管事的。有的传授技艺;有的管理杂务。他们和会头组成花会的集体领导。入会的表演成员称“角儿”或“学事的”,也叫“会友”。一般村乡在秋后农闲时集体组织起来,练习技艺表演叫“起会”。

旧时花会活动的经费来源,每个村除靠公产收入外,主要靠募捐。每年起会后,由会头和管事的发起,向村中各户募款。起会的第一天,新老会员一起吃“起会饭”。闹市者有句老话“兵不战不勇,会不吃不齐。”从吃“起会饭”起,即要求会友按会规参加活动。

花会在春节或庙会期间演出谓之“出会”。一般每道会出会时用四种类型的旗子:“门旗”,负责开路;“角旗”负责护卫;“令旗”负责套路变化;“督旗”为总指挥。以鸣放三眼炮为开演号令。沿街边走边演谓之“踩街”;在广场上表演谓之“撂坛”。会与会相遇,一般要“偃旗息鼓”,互相礼让,会首要拱手致意。如前面有会在表演,后来的会必须等其结束后再行前进,否则就是“闹场”。正在表演的会,如闻另有会来,应快速结束表演。否则就是“霸场”。在较隆重的庙会或重要节日期间,往往有几十道会,为解决纠纷,有一种特殊的会,叫“蓝旗会”。它是临时由各会抽调出来的管事人组成,负责指挥行会路线和表演事宜。

行会中,有着会规。对参加花会者有极强的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行会的行列,中幡会是第一道(象征庙前旗杆),狮子会第二道(象征庙前石狮子),吵子会(象征门环)是第三道,以后是竹马会、小车会等。最后是龙灯会(它来扫街净道)。

在庙会期间要分内四会和外四会。外四会不许进庙,如中幡(象征庙的旗杆)、杠子会(象征山门门栓)、吵子会(象征山门门环)、硬腰狮子会(象征山门外石狮)。这外四会不能进庙。象小车会、高跷会、坛子会、软腰狮子会这些内四会拜庙时则可进入庙内,其中的软腰狮子来时,必要山门紧闭,“狮子”必须从庙墙窜进,这就要看演员的功夫了。内四会拜庙完毕,其他会可以由山门自行出庙,唯有软腰狮子必须在高跷之前窜墙出庙,卧在庙门外“封路”。高跷要出庙,必须献出高超绝技,“撵”开“狮子”。

遇庙会等重大节日,各道花会除在城内表演外,各村乡也时常请会。请会事先要送“请帖”。会到村内,主事人领全村人众在村头迎接,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花会到村后要送上“拜帖”,双方主事人单腿互跪,村内主事接过会头的“拜帖”。然后花会便进入村内表演。表演完毕,村内要送“诚帖”表示谢意。

香河县的民间花会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