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十方堂(廣仁寺)宏偉三寶殿

藏傳佛教源遠流長,早於宗咯巴大師之先,就有寧瑪,薩迦,噶當,噶舉派等四大派別(俗稱紅教,白教,花教,黃教)的存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十三賢人,四大智者等高僧大德,正是由於這些藏傳佛教文化先驅者的努力,才使藏民族的宗教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一道奇特景觀。

在十方堂,藏韻濃郁的寺廟構建吸引著來自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參觀朝聖者,若在寺僧們的指點下步人那幾座保存完好的殿堂,所見佛像法物更能激起人們對民族文化歷史的懷想。 天王殿,是十方堂的第一進殿,殿內正中供奉的佛像座南朝北,中間是彌勒佛,兩邊是四大天王,該像神態安然,慈眉善目,坐姿端莊,背肩裝飾華麗,這尊佛像為“綠度母”,也稱“救度母”,是藏傳佛教中的女神,是救度八難的本尊佛母,相傳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多種應化身影一種,供奉在天王殿裡,意味著普度眾生,護持吉祥。大雄寶殿,也稱三寶殿,是本寺保存最完整而建築最宏偉的殿堂,內供佛像歷經滄桑而完好無缺。即使在最混亂的“文革”期間,這裡也未遭受破壞,這要感謝政府。當時的台山公社把十方堂的閣樓做了招待所,殿堂佛像全部上鎖封閉。大殿內主供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大師頭戴桃形帽,眉目慈祥而目光炯炯有神,此像為銅鑄,左邊是銅鑄五觀釋迦牟尼,“西藏打昭寺”,釋迦牟尼一模一樣。右邊是大威的護法木刻的佛像。中間宗喀巴大師佛像前面是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洛桑強巴倫珠確吉傑布大師佛座。佛座上顯的金光閃爍,燦爛深沉的講經說法聲。東西兩壁供奉銅鑄的宗喀巴大師像1000尊,大殿的兩側供有18羅漢銅鑄像,這些佛像的鑄制年代與寺院同樣是清朝道光年間,人們步人大殿,滿目祥瑞,金光燦爛,彷彿佯徜在一個面對這一組莊嚴殊勝的宗喀巴大師像,不禁使人聯想起一位力挽狂瀾的藏民族的宗教領袖。十四世紀以後,藏傳佛教各教派出現一派頹廢狀態,戒律松馳,僧侶腐化,寺院中的高級僧侶追逐利祿,橫行不法,西藏佛教面臨著深刻的危機。正在這時候,一個神聖的生命降生了,青海省湟中沙爾鎮蓮花山下,一個普通的人家,誕生了一位叫洛桑扎巴的孩子,他就是後來被世人敬仰的宗喀巴大師。這位年輕有為的大師強調寺院僧侶與俗人不同,反對薩迦,噶舉等派別的僧人追權奪利,要求僧人嚴守戒律,嚴格治學,特別注重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修學佛法。他這種改革宗教的思想得到了當時西藏的帕竹王朝的支持,創立了以戒律為本,顯密兩宗並重,上繼噶當,觸各派為一個體的新教派,這就是格魯派。(黃教派)。 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大昭寺內舉行萬人參加的祈願大法會,宣佈了格魯派的正式創立。大師一生努力,修正了藏傳佛教的諸多弊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他的這次改革,是對印度文化,西藏本校文化和已經形成的藏傳佛教三者之間關係的重新調整。大師致力於宗教改革,身體力行,著書立說,他最著名的著作既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正因為宗喀巴大師所創立的格魯派建樹不同凡響,才使不斷走向冷漠的藏傳佛教得以振興,散佈在各地的噶當派也逐漸變成了格魯派寺院,為黃教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宗喀巴大師畢生致力於佛教改革,為西藏民族的社會進步和漢藏民族的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的明朝永樂皇帝多次派大臣遠途赴西藏迎請,但終因大師政教事物繁忙和身體不適而未能成行。於一四一四年,他派自己的弟子釋迦益西前往北京拜謁永樂皇帝。釋迦益西途徑五臺山,走訪禮拜這座漢地佛教名山,這次路徑卻又一次播灑了藏漢文化交流的種子,幾年裡,五臺山就建起了圓照寺等格魯派的五大喇嘛寺院,宗喀巴大師的塑像也被供塑起來. 阿底峽大師。這尊佛像同樣被供奉在十方堂的大殿內,塑像也是銅質鍍金,光芒燦然。 在阿底峽塑像前駐足,許多人默默地敬上一柱香,深情地叩上一個頭,這樣習慣地做著偶像或神靈前的動作。然而,又有誰知道,這位超乎尋常的智者,為了民族文化的振興,是怎樣地爬山涉水,從異國他鄉年碾傳到藏地傳法的呢 阿底峽(982年——054年)他生存的時代正是我國明朝永樂年間,與宗喀巴大師同一時期弘教。他出生的地方是孟加拉國,從小信奉佛法,華生致力弘楊佛教,他先後在本國和印度擔任過十八座寺廟的主持,但等他到六十歲的時候,印度佛教備受伊斯蘭教的排擠,面對此鍾境況,他感到十分茫然。正在此刻,藏地古格王派大臣多次迎請,並耗費大量黃金作為迎請他的開支,在古格王的這種誠心感動下,阿底峽不顧年歲的老邁,毅然決定前往西藏講經說法,臨行前,空行母曾經提示他,你若去西藏傳法,就要減逝減壽二十年,但阿底峽面對空行母的提示,卻雙手合掌, 默年佛法,不為所動,他說:“只要於弘楊佛法有益,能做普度眾生的事,我的壽命遲早無妨。”阿底峽進人西藏的阿里著書立說,講經授法,三年之後,被前藏僧人迎請,在衛藏地區傳教活動達九年之久。在他晚年的十二年中,他始終不改初衷,認真致力於教法灌頂,堅持藏傳佛教的教的教理系統化和修持規範化,成為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被奉為“佛尊”。 在阿底峽像前久久端詳,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復興。那一張張表情漠然的眼頓時變的鮮活起來。叩下去的頭再不是機械地模仿,點燃了的香也成為 情感火花的升騰。 後大殿裡供奉的五觀未來彌勒佛.

後大殿裡供奉的五觀未來彌勒佛,左上供度母像,左前供三世諸佛,右上供宗喀巴徒,右前供米拉日巴像,前中供時輪金剛佛像,格內供五方文殊及格菩薩等等。經架內珍藏著明清各代的藏經上千卷,華嚴經188卷,華嚴疏抄798卷,最為珍貴的桌尼版大藏經《甘珠爾經》108卷,《丹珠爾經》268卷,各一部,宗喀巴徒文集一部等。是稀世罕見的珍貴文。在這彌足珍貴的佛像經架前端祥,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一個真實美麗而又神奇的故事. “時輪” 一詞既是本尊佛名,又是時輪理去的名稱。“時輪”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時間中的生滅規律和與此相應的修煉方法以及終極目的。時輪又分為外輪`內輪`別輪。“外輪”指的是天地時間週期,以年為“時”,日行12宮,時行21600時分為“輪” (時輪歷,一晝夜平均為60時分,360日+60=21600),週而復始,流轉不息,形成四季的交替,萬物的生滅。 “內輪”指的是人體的氣脈循環週期,以一晝夜為“時”,諸氣遍行12輪,呼吸21600次為“輪”(平均一次呼吸等於現行時制的4秒種),流動循環形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和生死交替。 “別輪”指的是一種根據內外時輪客觀規律所採取的以改變時間生死規律`淨化超脫為目的的修持方法和終極目標——即時輪道路和時輪佛位。 時輪佛的形象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說時輪法時所化現的威嚴像,也是時輪密法義理的象徵。 時輪主佛的身色形態`所執法器,以及壇城和壇城中鍾類繁多的主從佛眾都和內外“時輪”的事相有著相應相對的關係。 八萬四千佛法,合為大小二乘,以利眾慈悲心為特徵的大乘教又分為般若顯乘和金剛密乘。 金剛密乘又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等四續部。無上瑜伽是佛密的精華部分,其中很多理論和修煉方法,是下三部密法中從未透露過的東西。 無上密內部又圓滿次第修法的側重點分為父續部和母續部,時輪法是屬於母續系統的一種大法,在理論和修持方法上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曾得到宗喀巴大師的高度稱讚。 顯法和密法沒有高低之分,最終結果也沒有不同之處,但在修煉方便法門方面密法有許多優越之處。經過十幾世`幾世或一世修成正果之法除了密法是絕不存在的。 因此宗喀巴大師說。 “密法比佛更難得”。 在此末法時代,能有機會聞“時輪”佛之名,得時輪之法,灌頂受戒,是萬劫難修的無上幸運,人人應感到榮幸。 財神殿。 比沙門財神殿在彌勒殿旁邊內供奉為五大金剛,四大天王中之財神也,眾善男信女,虔誠祈禱,增長智慧,福德所得時間萬物之寶其功德無量。 護法殿。 護法在彌勒殿右邊內供奉為大威德金剛,六臂護法,閻羅護法,吉祥天母護法,比沙門護法,另供五臺山五爺眾善男信女,虔誠祈禱,能得眾護法之保佑,一生平安吉祥。走出後大殿,西北側,一個磚砌小門洞展現眼前,走進去便是一處致典雅的小閣院,門首赫然書就了“班禪大師行宮院”,院內古樸莊嚴清淨異常,正廳內就是班禪大師的塑像兼坐禪的地方。十一世班禪按圓寂與轉世排列以次供塑,其雕塑形態各異,卻尊尊得體如法,尤其第十世額爾多尼卻吉堅贊形象生動酷似,令人歎為觀止,於2004年5月11日又迎請十一世額爾德尼洛桑強巴倫珠確吉傑布大師來五臺山考察禮佛, 在十方堂為信教僧俗群眾進行佛教儀軌灌頂及摸頂祈福,每天有上萬僧俗群眾參加法會大師為祈禱世界和平,民族團結,祖國繁榮,人民幸福安康。整個小廳顯的金光閃爍,一派燦爛,彷彿走進布達拉宮,聆聽大師們深沉的講經說法聲。另一廳為班禪大師座禪的地方,縈繞的香火表達著藏傳佛教源院流長的歷史。面對次種境況,藏傳佛教輝煌的歷史又現眼前. “天上的太陽月亮,地上的達賴班禪”這句廣為流傳的西藏諺語,深情表達著藏族人民的心聲,活佛便是他們的精神領袖。班禪大師被認為是無量光佛的轉世,因而人們倍加禮拜,無尚崇敬。人們在班禪和達賴塑像前每每焚香叩頭,卻不知還有多少人曉的,班禪,達賴就是宗喀巴大師的兩個虔誠而忠實的弟子,是格魯派現存的兩大活佛世系。每一世班禪的現世,都要親往五臺山朝禮,十世班禪與1983年登上五臺山,十方堂是他必到的地方,大師在這裡時間停留,對這裡的寺院和寺僧表示了極大的關懷。 十方堂面積雖小,卻容進了價值無限的佛教文物,容進了整個藏傳佛教的精華,人們在這裡遊歷覽勝,心中常常激起一朵朵感情的浪花,因為在佛國聖著一株珍貴而美麗的民族文化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