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霜孤露之境,易生奇傑;醉生夢死之地,絕少英豪

風霜孤露之境,易生奇傑;醉生夢死之地,絕少英豪

縱觀古往今來有功於社會國家、青史留名的人士,都積累了殊勝不凡的事蹟。他們勞累身體、承受艱辛、勤奮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廢學業,遭遇窮困也不改變他的志向。

風霜孤露之境,易生奇傑;醉生夢死之地,絕少英豪

【歷觀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積累殊異之跡。勞身苦體。契闊勤思。平居不惰其業。窮困不易其素。】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十八《吳志下》。

這句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縱觀古往今來有功於社會國家、青史留名的人士,都積累了殊勝不凡的事蹟。他們勞累身體、承受艱辛、勤奮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廢學業,遭遇窮困也不改變他的志向。

看到這一句話就讓我們想到了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將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到某一個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飢挨餓,使他備受困窮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和提升他所不具備的才能。

所以但凡古今成大事者,可以說貧困者是十之八九,而富貴的人士僅僅是十之一二。所以古語有云:“風霜孤露之境,易生奇傑;醉生夢死之地,絕少英豪。”這也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風霜孤露之境,易生奇傑;醉生夢死之地,絕少英豪

譬如說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上就講到: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演《周易》;孔子被困於陳蔡而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而賦《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而寫《國語》;孫臏雙腳殘廢,被刖足,但是著了《孫臏兵法》;呂不韋遷蜀,到了蜀地邊遠的地方,作出了《呂覽》;韓非子被秦國囚禁而寫出了《說難》《孤憤》。此外,像《詩經》三百篇,大都也是發憤所作。正是因為這些人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


至於死於安樂者,我們看歷代的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的,可以說數不勝數。譬如說夏桀王、商紂王、周厲王、周幽王,乃至後來的隋煬帝等等,都是在富貴的生活中,最後禁不起考驗,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最後國破家亡。

所以孟子說,什麼是大丈夫?所謂的大丈夫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這樣的人物才被稱得上是大丈夫。譬如說我們歷史上的范仲淹、司馬光等等。別人都要看他是如何教育兒女的,來學習效仿教育自己的孩子。

風霜孤露之境,易生奇傑;醉生夢死之地,絕少英豪

像司馬光就說,他的先父曾經做郡幕的判官,凡是家裡來賓客的時候也會設酒款待,但是他飲酒絕對是有節制的,有的時候是三巡,或者是五巡,最多也不超過七巡。而酒也都是從市場上買來的,不是自己家特別釀造的;家裡的水果也都是梨子、栗子、棗子、柿子這些非常平常的東西;所吃的食物也就是乾肉、肉醬、菜羹,非常簡單的食物;所用的器皿,也都是用漆器或者瓷器做成的。因為當時的士大夫都崇尚節儉,所以他父親這種儉樸的作風也沒有人非議。

在史書上記載,司馬光先生在鄉下的時候,經常聚集學生講學,師生聚會的時候飯菜都非常簡單,甚至比他的父親還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這麼說?他父親飲酒是有節制的,而到了他的時候都不飲酒了。

司馬光按著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出先後,然後為他們講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學生沒有不被感化的。還有幾個老鄉只是獻上了普通的飯菜,也來請司馬光講學,司馬光不以飯菜的好壞為異,為他們講解《大學》中的章節,聽講的人都很高興。

結果怎麼樣?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司馬光每一次出門的時候,老百姓總是旁立,站立在兩旁,敬如神明,尊敬他就像尊敬神明一樣,非常恭敬。後來司馬光先生奉詔到朝廷去做官,衛士見了他都舉手加額行禮以表示恭敬。老百姓都攔在道上歡呼說:“司馬公做宰相,我們才能過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馬光做宰相,當他經過青州這個地方的時候,數以千計的村民都圍過來,踴躍慶賀。當時遼國聽說司馬光做了宰相,就紛紛地告誡說:“中國以司馬光為宰相,不可於此時侵犯宋朝邊界”。

司馬光過世的時候,皇帝為他“減膳撤樂,輟朝三日”以示紀念。皇上為了悼念他,是減少美食、撤去音樂,三天都沒有上朝來以示紀念。京城的民眾都罷市哭泣,祭奠他就像祭奠父母一樣。四面八方來了幾萬人參加葬禮,把香箔、紙錢都買光了,這種情況從來還不曾有過。

我們從這裡看到,一個人有氣節、有德行,真正為老百姓著想、付出,老百姓對他的回報也是自自然然地很恭敬、很豐厚,這種恭敬確實是發自內心的恭敬。

   ———{摘自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風霜孤露之境,易生奇傑;醉生夢死之地,絕少英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