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端午,一個延綿兩千年的中國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國際性活動。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史籍資料中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四種:一是認為端午節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二是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古代吳越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三是說端午節插艾草、懸菖蒲都是為了夏日驅病防病,與古俗視五月為“惡月”、視五月五日為“惡日”相應,所以端午節是起源於古代“惡月”“惡日”說;第四種說法,也是在民間影響最大、範圍最廣的看法,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崇拜。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文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曆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只是剎那,但是蘊含其間的端午文化卻閃閃發光,悠長而深遠。每一個端午節的來臨,人們翹首以待;每一個五月初五的日子,人們盡情感受。端午節就在河湟人們這樣的期待與感受中傳承歷史,展現風俗。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在甘肅定西這座美麗的小城裡,端午節一直都是我們最美好的祈願:

1.綁花繩

小時候母親都會給我們的手腕腳腕上綁上花繩,老人說:到了夏天蛇出來了,綁了就會把蛇嚇跑,蛇就不敢纏到我們腿上,到了六月六就剪掉。

2.戴香包

端午節,最講究的就是戴香包了。香包又叫荷包等,有的用各色絲線纏成的,有的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香包的樣式多樣,形態各異,色彩鮮豔,造型惟妙惟肖。據說戴上它,能“以毒攻毒”,消除疾病。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3.插楊柳

端午節的定西,大人們早早起床,砍些柳樹枝條插在家裡的各個門上或房簷上。插柳的習俗據傳,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稱君,封賞所有隨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做官,不願領賞,揹著老母親跑到綿山隱居起來。後來重耳發現此事,悔之莫及,親自到綿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無奈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來。誰知火燒了三日,介子推竟抱著大樹和母親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他,每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在房簷上插上楊柳。

4.花饃饃

花饃饃是定西端午節必有的,端午節的前幾天,家裡的女性用鑷子、剪子、梳子、頂針等工具精心雕出各種各樣美妙的圖案,有貓有狗,十二生肖等,再把這些雕刻好的饃饃放到鍋裡慢火烙幹。端午這天,吃花饃饃綁花花繩享受著端午帶給自己幸福。

5.吃涼粉

端午節的定西,天氣轉熱,吃上一口母親用蕎麥磨成的蕎糝漿水涼粉,確實給人一種清涼的慰藉,同時也起到了消暑的作用。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6.煮甜醅

甜醅是定西的特產莜麥加入曲子發酵而成,類似於南方的醪糟。做甜醅時,先要挑選乾淨飽滿的莜麥,反覆揉搓,剔除細毛,再用清水淘洗幾遍,然後倒進鍋中加水,文火熬煮熟爛,濾掉水分裝盆,待溫度降至微溫,放人發酵的曲子。最後用一塊乾淨的棉布捂嚴盆口,置於炕角,保持恆溫,經三四天的發酵,開封既得。只見粒粒飽脹的莜麥白白嫩嫩,有的已經撐破了薄薄的外皮,珍珠般的胚體“猶抱琵琶半遮面”,看著就是一種享受。撲鼻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米酒味,香醇綿長。嘗一口,醅甘汁濃,綿軟可口,唇齒留香,餘韻悠悠。家鄉有話:“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兩碗能開胃,三碗四碗頂頓飯”,真實地表達了人們對甜醅的喜愛。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則能壯身暖胃,增加食慾。無論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還是村集鎮市上,隨處可見賣甜醅的小攤。一根扁擔兩隻籮筐,臉盆裡滿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飴,滿嘴生津,倍覺神清氣爽,讓人受用無比。

定西的人兒,端午節快樂


1、文章部分文字與圖片來源網絡。

3、本網頁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公司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告之,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