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9岁儿子,学校特批44岁农妇入学,成小学三年级最大学生


这个故事发生于2017年,至今仍在上演。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崖头小学三年级二班,最前排的“同桌”显得有点特殊,他们是“同学”,也是母子。时常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的的男孩叫周东林,今年9岁;坐在旁边的是他的妈妈,今年44岁的韩爱芹。

一个40多岁的妇女,除了繁重的家庭负担和心理压力,她还要记住每堂课的学习内容,困难很大。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韩爱芹都要认真做好笔记,课余时间和回家后再给儿子讲,一遍不行两遍、十遍、二十遍……直至慢慢让儿子领会。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韩爱芹风雨无阻地陪伴着儿子,一节课都没落下。

周东林是韩爱芹夫妇的二儿子,出生时和别的孩子没有多大区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发现,周东林比同龄孩子说话和起坐、走路都晚,13个月后到青岛一家医院检查,确诊脑发育迟缓,可以慢慢康复。由于生活在农村,条件有限,最后错过了最佳康复时间。

到了上学年龄,遇到了上学难。由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学校不敢接收,在韩爱芹的苦苦哀求下,学校答应了要求,必须有家长照顾,以防发生意外。经过“特批”,2015年9月1日,母子俩一同进入后村镇崖头小学,学校里也就多了一对“母子同学”。


韩爱芹和丈夫周洪海相识在吉林省桦甸市,原来都有一份称心的工作,但随着大儿子出生后的一次医疗事故,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1997年11月3日,吉林省桦甸市的一家医院,大儿子周溢降生了,由于出生时长时间缺氧,最后被诊断为脑瘫。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的医疗和气候环境,1998年,小两口辞掉了工作,回到了家乡山东省日照市。

由于没有特殊技能,小两口就买了一辆农用车,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做起了贩卖蔬菜的生意。每天凌晨2点左右,小两口就开着农用车,到30公里外的蔬菜批发市场,装上菜再到离家近的几个农村大集零售,为的是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

2008年8月7日,夫妻俩满怀欢喜地迎来了二儿子周东林的降生,1年后孩子的诊断又给了夫妻俩当头一棒,使这个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本能的母爱,让韩爱芹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每天,她早早起床为丈夫和孩子做饭,然后陪二儿子周东林上学;中午还要回到2公里远的家中,照顾两个孩子吃饭;下午再陪二儿子上学,放学后回家准备一家人的饭菜;晚上帮助丈夫整理货,准备第二天赶集。

每天的辛劳,只是为了一个最起码的想法,奢求孩子能融入社会,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