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人民日報並肩“打團戰”,背後不乏這幾點思忖

百度+人民日報並肩“打團戰”,背後不乏這幾點思忖

大概兩週前,筆者所在的一個媒體群群主扔出一個福利消息:人民日報旗下正在試運營自己的內容平臺——“人民號”,並推薦了對接入駐的小夥伴。

入駐後發現了一個奇怪想象:百家號和人民號竟然後臺是打通的!也就是說,發佈在人民號的文章可以同步到百家號。黨媒與互聯網巨頭的這種合作模式讓我一度好奇。

雙劍合璧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均進入思“變”期

透過這次有風向標指向的聯姻背後,折射了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與新內容平臺均試圖思“變”的心路歷程。

傳統媒體日漸式微的大背景下,在新市場運作空間和盈利顯然必須有新的生存邏輯。從受眾的視角上看,已有這麼幾個市場假設前提發生了變化:

1.從“書籍文化”到“屏幕文化”。在1440年古騰堡發明印刷機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得益於書籍、報刊等印刷物帶來的精神養分。而如今受眾已“潛移默化”地將屏幕文化視作現時一切文化形式的主宰者;

2.從“一無所知”到“無所不知”。信息噪聲氾濫的年代,受眾儼然需要的不再是強調5W要素的全面、以及所謂的“倒金字塔”模式的翔實信息,而是短而快的“發生了什麼”的信息;3.從“要讀”到“在讀”。新媒介時代的受眾身上,他們不是“要讀”,而是希望時時保持“在讀”的便捷式在線狀態。

這三個變化直接影響的結果就是,傳統紙媒作為閱讀入口的優勢正在被剝奪,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必須推倒重來。

而對於新媒體而言,實現了“文字-圖像-語音-視頻-直播”的內容載體升級後,內容質量的升級顯然還在路上。以今日頭條系產品為代表,今年出現的幾次“水逆”事件正是在此處跌了重跟頭,平臺遭遇管制。圍繞算法選擇,加之對於流量為王的追崇,勢必讓平臺內容走向“媚俗化”的歧路。

這也讓很多內容平臺也不得不慎重思考:到底應當倡導什麼樣的內容?讓內容不被流量、點擊率等綁架,並做到既叫好又叫座。

百度+人民日報並肩“打團戰”,背後不乏這幾點思忖

最後,不斷加入的新內容形態將為傳統媒體多維報道提供新思路。

隨著雙方合作進入更親密階段,這些也將為傳統媒體突破平面化、單向的傳播,實現多維度報道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借鑑。

百度+人民日報並肩“打團戰”,背後不乏這幾點思忖

平臺頭部效應愈加明顯,內容創作進入精耕期

當然,對於像筆者這樣入駐平臺的內容創作者而言也帶來一場龍捲風式的變革。基於百家號和人民號雙方賬號的打通,將助力創作者實現一個內容在兩個平臺分發併產生雙重收益的效果,多樣化的創作者收益渠道,首先為優質作者賦予更多的變現方式。

同時也預示著,僅靠標題黨拼10w+的自媒體將成為過去式。內容創作將結束早期盲目、無序的蠻荒時代,逐漸步入由重“量”轉向重“質”的精耕階段。

——————————

智能硬件體驗者;IT&科技領域觀察者、記錄者、評論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