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費不降反升要多角度看待

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已經步入第四個年頭,其間不乏有“全國長途漫遊費取消”“國際漫遊費大幅下調”等重磅利好,手機流量漫遊費也將從7月1日起取消,可很多手機用戶反映,每月話費一點沒減少,甚至還增加了(6月14日中國新聞網)。

提速降費是廣受輿論好評和期待的惠民之舉。比如降費方面,三年來寬帶用戶資費下降了90%,移動用戶資費下降了83.5%,很多用戶享受到了改革紅利。但運營商提速降費也有讓人疑惑的地方,為何不少用戶每月話費不降反升?

按理說,採取“全國長途漫遊費取消”“國際漫遊費大幅下調”等措施之後,用戶通話費也應該明顯下降。但人均話費卻是不斷攀升的,以中國移動為例,2015年平均每月每戶收入(ARPU)為56元,2017年達到57.7元,其中4G用戶ARPU達66.4元。

以市民李先生的體驗為例,其將原來每月58元套餐(包括1GB流量和150分鐘免費通話)換成88元套餐(10GB不限速流量和50分鐘免費通話)後,話費開支越來越多。也就是說,用戶換套餐後費用增加了但免費通話時長大幅縮水,超出套餐部分還要額外付費。

對於提速降費背景下用戶話費不降反升,筆者以為,要從多個角度客觀看待。從用戶的角度說,經常出差、出國的用戶,近年來應該能明顯感受到手機話費下降了,因為全國長途漫遊費取消了,國際漫遊費也大幅下調了。而不經常出差、出國的用戶,則感受不到話費明顯下降,甚至換套餐後話費還會增加,即不同用戶對於話費感受不同。

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說,情況比較複雜。一方面,運營商通過套餐方式落實提速降費,除取消全國長途漫遊費、降低國際漫遊費外,沒有其他降話費設計。另一方面,在移動電話通話時長下滑的背景下,運營商出於業績考慮,未全面下調話費。此外,基於業績考慮,取消了“地板價”套餐,積極推廣高價套餐。

從監管角度分析,有關方面推動運營商落實提速降費,其中的降費,主要是降低流量資費而不是通話費,這從很多官方表述可以看出,如“進一步降低流量資費”“到年底移動流量資費要比去年下降30%以上”。有電信專家解讀提速降費時也指出“降費指的是降低資費,但不是直接讓話費減少”。

不可否認,提速降費源於用戶當初“流量費太高了”的反映。但用戶的普遍期待是,降費不只是降低流量資費,還應該包括降低通話費用。雖說今天用戶使用手機上網越來越多,傳統的語音通話在減少,但也希望話費能與流量資費同步下調,以降低通信成本。

所以,希望從監管者到運營商,都把降話費明確納入到提速降費方案中,提出降話費目標,以便讓用戶有更多獲得感,可增加對提速降費的認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