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你不知道的端午节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皇亲国戚叫作屈平,他祖上母姓为芈,父为熊氏。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瑕的后代,公子瑕为官时被分封到屈邑去做首领,因此被人称为屈瑕,从此屈瑕的后代才以 “屈”为氏。

说屈平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一说他的字为“原”,世人皆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屈原。

屈原这么个纯纯的皇室宗亲,自然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但他可不是大众眼中的纨绔子弟。从小屈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十一岁时便有了“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的美谈。传说他闲暇时间,自己跑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洞里钻研知识,后期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很多都依仗这段时间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屈原年少有为,更是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自己的军事和管理才能,受到楚怀王的关注,从此走上了仕途。

屈原从一个县丞到左徒,一路用才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出任左徒也就开始了是主管内政和外交的工作,联合齐国的合纵战略便是他积极主张并亲自去齐国谈判的。那个时候的屈原可是楚怀王眼中的红人,但是楚怀王越是欣赏屈原的才华,越是委以重任,屈原就越被同僚羡慕嫉妒。屈原情商不高,一心只想着国泰民安,根本没照顾到周边的人际关系,因此无形中得罪了不少对他心生不满的大臣和公子。这些排挤屈原的官员逮到机会就在楚怀王身边禀报屈原哪里又恃才傲物了,哪里又功高盖主了。

三人成虎,楚怀王真的就开始讨厌屈原了。可是当时职场中为屈原抱打不平的声音太微弱了,因此楚怀王厌恶屈原的心思越来越重。

恰好那时号称有三寸不烂之舌的秦国使者张仪出访楚国,他疏通大臣靳尚和宠妃郑袖,楚怀王更是受到了张仪的影响,坚决不听从屈原等人的劝告,还把屈原撵出朝堂,甚至后来将他降职为三闾大夫。从为国出谋划策的外交官到主管祭祀和教育的闲差,屈原一落千丈,连跟楚怀王汇报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屈原更忧心忡忡自己的母国迟早成为其他国家的盘中餐,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其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体现出他为了探求真理的决心。屈原离开朝堂不久,楚怀王因不听其之前的劝告被秦国囚禁,楚襄王继位,屈原更加被排挤流放在外。

屈原流放之时一如既往地忧国忧民,意志消沉不修边幅,一点没有了往日玉树临风朝气蓬勃的风采。一个渔夫看见他就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你不是三闾大夫么?怎么到这来了?”)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后,抱石沉于汨罗江中。

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命丧黄泉,但他却留下了“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不朽名篇,更开创了楚辞的先河。

晋代《襄阳风俗记》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世人为了纪念不随波逐流的屈原就把五月初五定位端午节,并形成了当天投食在水中祭奠他的习俗,更为他立祠供奉以示敬仰。时至今日端午节当天很多国家都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包、踏青挂艾草等习俗,端午节还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成为了中华儿女千年追求真理的源动力。

原创|你不知道的端午节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