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這是老祖宗總結並流傳如此久遠,肯定不會錯,認為它是真理。事實上是這樣嗎?諸多的事例可以證明,這個“真理”實際上只對一些人適用,對另一些人不適用。

真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適用於哪些人呢?嚴介和先生說,對平庸的人來說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於卓越的人來說,應該是“當局者清,旁觀者迷”。嚴先生應該是縱觀古今歷史,經過深思熟慮得出的結論,非常有道理。《隆中對》裡講到:“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文中“時人莫之許也”,其實就是旁觀者迷。馬雲創建阿里巴巴初期,很多人也“迷”,真正“清”的很少。

真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

對於政府、軍方的戰略決策,普通百姓更是“迷”了。一些涉外糾紛出現後,常常是很多網民針對政府、軍隊一片罵聲,自己儼然一夜之間成了政治、軍事、外交天才,認為應該這樣那樣處理,最後可能覺得自己都很可笑。不管是組織還是個人,做任何事都渴望被人理解,但是如果得不到理解,其實也很正常,“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謂為“信然”,已經不錯了。很多時候,不是求得別人對我們的理解,而是我們要理解別人對我們的不理解。

真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

平庸的人難以理解卓越的人,特別是在卓越的人創業之初或失敗之時。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當時誰能認為他能成功?中國共產黨由一群手無寸鐵的書生髮起,誰能想到他們能奪取天下?創業艱難,難在不是旁人的“不理解”,而是至親的人也不理解,甚至還充當“攔路虎”,我的朋友創業時,遭到家人反對,最後以離婚相逼才走上創業之路。旁觀者在不清的情況下,最好僅僅袖手旁觀可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