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求官都向侄子低頭,被侄子說“不知天高地厚”仍送上奉承詩

文|李崇寒

李白為求官都向侄子低頭,被侄子說“不知天高地厚”仍送上奉承詩

開元十九年(731),31歲的李白帶著“長安尚且無路,蜀中豈有坦途”的鬱悶和對“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嚮往,離開長安開始浪遊生涯,他走遍梁宋、南陽、荊楚、太原、吳越各地,至開元二十八年(740)寓家東魯,將近9年的旅行才宣告結束。

山水勝地吳越,是他此次漫遊清單上的必去之地。早在開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不久,既表達出對東越(越地東部,即杭州一帶)及名剎天竺寺的嚮往,期待來年暢遊杭州,“還聞天竺寺,夢想懷東越。⋯⋯待我來歲行,相隨浮溟渤。”比起赫赫有名的會稽和剡中(今浙江嵊州與新昌縣一帶,自漢晉以來,高人逸士多至其中,特別是李白偶像謝靈運曾在剡中住過,留下“冥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嶺”的詩句),那時的杭州,尚沒有白堤、三潭印月、六和塔等風景名勝,只有幾座景色別緻的古剎,佛事興旺,吸引不少遊人和香客。所以開元十五年(727)仲夏,李白第一次“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的越地行,從廣陵(今揚州)乘舟沿運河南下,只是經杭州至會稽(今紹興),目的地在神往已久的剡中,不料因身體抱恙計劃被打亂,李白只好回到揚州養病,漂泊於江浙一帶(“吳會一浮雲”)。

李白為求官都向侄子低頭,被侄子說“不知天高地厚”仍送上奉承詩

浙江杭州法鏡寺

待他再次來到杭州,已是開元二十七年(739)的事了,適逢友人韋參軍量移(官員因罪貶謫遠方後,遇赦酌情調遷至距京城較近處任職)東陽(今浙江金華),李白又聽說有個本家從侄李良在杭州當刺史,想前去投奔,便開始了短暫的杭州之旅。

李白與韋參軍在長安相識,開元二十七年(739)夏,韋參軍在嶺南遇赦,移官至東陽,李白漫遊吳地期間,與其會面,談及流放生活和彼此心中苦悶,不覺淚眼相對(“相逢問愁苦,淚盡日南珠”)。李白握著韋參軍的手,殷殷相約,“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待來年時來運轉,攜手共遊新安江。而後依依惜別,李白順運河南下,赴杭州拜訪從侄李良,心裡盤算著,或許我可從他那得到薦舉,從此走上坦途。

然而世事不盡如人願,李良帶著他遊了迴天竺寺,李白寫了首詩回贈,李良一看題目《與從侄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大不自在,對身邊的人說道,“不過都姓李罷了,還把從侄冠在杭州刺史前,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不久便“攜妓東山去”,帶上兩個歌妓遊會稽去了。李白不事產業眼看侄子遠去,又贈了首詩《侄良攜二妓赴會稽戲有此贈》。因他有求於李良,這種廉價的奉承自然來得殷勤,李良是否有詩回贈,不得而知,李良任刺史期間,在杭州政績如何也沒留下記載。這兩首詩倒成為李白留給他及杭州的禮物。

李良走後,李白在杭州待了半年,度過秋天和冬季,到第二年初才離開此地。雖然逗留時間不長,李白倒是玩遍杭州(如天竺寺、錢塘江等),其作品也成為我國詩人較早描繪杭州景色的詩篇之一,記錄了其早期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