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何万敏推出新书《光闪烁在你的枝头》记者节上市


凉山何万敏推出新书《光闪烁在你的枝头》记者节上市

凉山何万敏推出新书《光闪烁在你的枝头》记者节上市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定价:45.00元

风的忧伤,云知道,你的忧伤谁知道?时间!

翻开,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时间流逝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感觉和思想稳定下来,成熟起来,摆脱一切急躁或者须臾的偶然变化。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语)

这句话影射了作者对于世界和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的时间的敬畏和牵挂。我们看到,时间沉淀的深处,有作者透彻的参悟和对于生命神秘性的把控,显得游刃有余。而一种爱的光芒,伴随着他的文字,一直在我们的身旁和心灵的枝头上,闪烁。

  “新媒体时代,媒体越来越呈现一种碎片化,这时候,需要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一些事,是对自己的交待和提醒。”于是,这本散发着浓浓文化气息的文化随笔,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明日开始,新书已经在西昌的新华书店、方舟书城、宁远书店等有售。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个人所阅读的东西的品质跟这个人如何、为何阅读同样重要”,这是该书扉页上的另一段话,作者引用的是美国作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话。而这句话,也从某种意义上透现了作者的心声,读书时代的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序曲,应该如何表达和重构。

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不幸于11月4日去世的资深媒体人、作家伍松乔为何万敏所作的序《天地之间的加持》说得很明白,这就是一本文化随笔集,文化背景和创作源泉,就是生养了作者的大凉山。

借用伍松乔先生的话,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念念不忘、孜孜以求的,关于媒体写作如何是好,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和实践。

“我这是在尝试和固守着一种真实生活状态下的写作,也即是非虚构写作。”作者何万敏坦言,这种写法的想法,早就有了。早些年写过长篇报告文学,后来认识到非虚构确实嫌晚了。有几本引进的新闻教材,讲述发生于美国的旧故事,没把他当回事,及致读到何伟(彼得·海斯勒)的《江城》,长江边上一个小山城中喧闹于街市的人儿,人生的精彩与无奈跃然纸上。他从此记住了“非虚构”,开始集中精力阅读了二三十部这样的作品,佩服好几位把非虚构写得很棒的中国同行。

这本书写的什么?

“万敏抬头望天,从大师、大家,先贤、先驱们的初始文本,辗转探寻,又低头落地,回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本土原点。读者借作者上天入地的慧眼,从他那些感性自然、洋溢着个性思考的文字,从凉山的地理出发,走进从中华民族到彝族的历史探究与人文追问,包括那些隐藏在山原、谷地、平坝深处的众多不解之谜。如此天马行空般的体验,既津津有味,又大开脑洞,称得上是一种有收益的享受。”还是作为亦师亦友的伍松乔先生解读的何万敏更加立体和丰满。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章节分为“精神状况”“历史现场”“这方水土”“文化多棱”四个板块。

这四个板块不是分散的,而是作者对于大凉山和彝族文化内核的深刻理解和走心解读的统一体,时间上有他的延续性,空间上也有他的链接性和联结性。

“富于创见的作家和思想家总是在探寻不同文化间的交叉、交互、交流、交融以及这种种联系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意义。”何万敏表示,《光闪烁在你的枝头》大致涵盖两个维度:时间上,它是反向的,逆着光和逆着汹涌潮流,回溯走往历史深处,试图从话题的源头着手,探讨“中国”的来路,族群的形成和各民族血肉相融的关联,“文化”的定义以及学术范畴分层。空间上,它适度保持与纷繁热点的距离,即使避免不了误闯入当今文学和文化的“名利场”,也只愿选择非主流的“非虚构”和非明星的知识分子来阐释主张。

这本书的价值?

这本书的终极表达,或者说用这样一种表达式来书写,其实是作者向前辈文化学者的致敬和追寻。

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有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学术和历史价值。

推荐语

凉山何万敏推出新书《光闪烁在你的枝头》记者节上市

四川大凉山深处,何万敏生于斯长于斯,读他的文章,总是感到沉甸甸的历史感如同大凉山一样凝重。有历史感的人,看重细节与真相,更偏爱非虚构的力量,何万敏正是如此。他的视野开阔,笔力雄健,把彝族与凉山历史的交融,描述得既富有诗意,更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他对史景迁、黄仁宇等历史叙述的赞赏与体味,他对费孝通的田野考察,对海明威、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作家的偏爱,都与他的历史见识密切相关。在我看来,他解读文学与叙述历史,既是为自己的内心寻找沉稳与充实,也是为现实留存记录。写作过程中,他努力抛弃轻浮与浮躁,如同凉山的一棵大树深深扎于厚实大地,从中获取自己的写作动力,在自由呼吸中写作,为自己赢得一位写作者的尊严。

万敏抬头望天,从大师、大家,先贤、先驱们的初始文本,辗转探寻,又低头落地,回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本土原点。读者借作者上天入地的慧眼,从他那些感性自然、洋溢着个性思考的文字,从凉山的地理出发,走进从中华民族到彝族的历史探究与人文追问,包括那些隐藏在山原、谷地、平坝深处的众多不解之谜。如此天马行空般的体验,既津津有味,又大开脑洞,称得上是一种有收益的享受。

史料的挖掘、披露中也必然关涉人的精神赖以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重大问题,这就有了作者对对社会存在本质的凝眸,对民生生存状况的剖解,对史实意义的透析。

他以关键时间为桩点,其他众多时间节点为辅助,人与事互为经纬,把头绪纷繁的当代史叙述得波澜起伏,滂湃跌宕,而又井然有序,同时众多的新闻材料、旁逸斜出的背景事实、口头历史、民间传闻点染佐证,仿佛蓊郁的花架,主次分明,而又生机盎然。

就其所描画的大的线条来看,是河道、冰川、山峦、高原、民俗社会,大地与生存、大地与人文,交织而成的世界;若就细部而言,那种生命多元化的呈现,则繁复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每一篇文章所表现的意义犹如一朵怒放的花朵,当它们奇迹般聚拢之,却自有内在联系的钩链,造成一种宏大的整体架构。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

——伍立杨(作家,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当代文坛》主编)

万敏君精于阅读,在媒体与读书间游走,所得非高头讲章,尺幅之间有识见,又能出经入史,可见文字功夫了得。读其作品,将灵魂安放于一张书桌,不见浮躁气。如窗对疏竹,清风徐来,明月映照,自有一番风姿绰约,让人羡慕得紧。

——朱晓剑(作家、书评家)

(米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