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语言锤炼攻略

诗家语言锤炼攻略

诗词语言锤炼攻略

对诗人来说,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与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刘禹锡说:“心之精微,发而为文;文之神妙,咏而为诗”。

1、语言要求。绝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要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及其感人的魅力。诗的语言要“意新语工”,要“语意两工”。绝句少则20字,最多28字,必须精炼、含蓄,形象生动,音韵和谐。

▲不等于生活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生活语言,它不是生活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更优美的语言。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当然,也有不经加工的语言在诗中的,如戚继光《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边花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语,但在此诗中,与前句后句都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恰到好处。唯此,方可。一般来说,都是要加工的,否则没有了诗味,也很难说是好诗。

▲语意两工。就是说写诗“意”要好,“语”也要好。二者必须统一起来,王安石提出要用“诗家语”,就是这个意思。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只10个字,写得气势磅礴,景象壮阔,读后使人胸襟开阔。诗人至此,还要翻出新意,把读者引入更高的境界,更广泛地扩大读者的视野,再10个字,既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博磊胸襟,更透出一种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短短四句话20个字,就把诗的“意”充分表达出来了,令人读来,意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好的语言。

▲词句要活。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就是说诗的语言要活,死板的语言的诗是上不得台面的。卢照邻说过:“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金陵西南江边的三山相当辽远,一眼望去,它好象半落在青天之外,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鹭洲分为两半,流入长江。“落”与“分”用得都非常活,生动。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非常好的活用。

▲要含蓄。诗的语言要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特点。要富有象征与暗示,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即所谓“诗无达诂”,就是说诗给人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直接指定某事某物,往往是意在言外,意在诗外。如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家语言锤炼攻略

诗的本意是要抒发离别时的痛苦感情,但却不直接抒发,而是把春风拟人化,说春东是通晓人意的,不愿意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所以故意不让柳条发青。可是现实情况是,尽管柳条尚未发青,但离别还是在发生,这种痛苦痛之痛也。这样曲折、含蓄地表达离情,在感情上更深了一层。

2、语言的锤炼。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晚唐诗人刘昭禹说:“……(诗的语言要)个个精当,字字恰到好;不能掺杂一个屠夫、商人进来”。

▲字斟句酌。唐李频说:“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如杜甫:“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原句是“桃花欲共杨花语”,虽改了三字,其诗意就显得更加细致、更为形象,也与下句更加和谐。

▲炼字。诗的语言要清新自然,真切有趣,做到点石成金。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只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如“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一个“更”字把行人之遥远写得淋漓尽致。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一片葱绿,一片诗意,江南大地,一片春光。孟浩然“微云淡河汉”,意境之美,可感之而无以言表。

▲炼句。就是锤炼句子,使句子达到诗境的理想要求。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艺术渴望。传说贾岛有一首《哭僧诗》:“留得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前句没问题,而后一句却出了问题,贾岛本想说的是焚烧坐化的和尚,这是佛家对僧人死后处理的一种方式。可是问题出在“坐禅”上,“坐禅”并非是“坐化”,“坐禅”是佛家的一种修炼方式,说明这个僧尚未死,怎么可以焚烧他?后人讥笑贾岛要“烧死活和尚”。贾岛是炼字出了名的,“推敲”的典故便来自于他,连他都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可见,炼句炼字的重要性。

3、词的活用。一般来说,汉字的词性是比较固定的,但在诗中,词性是可以改变的,这叫活用,而且活用的词往往能够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名词作动词用。如郑思肖的《德祐二年岁旦》:“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这里的“春”字则为动词,意为:“在春天开花”。又如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棹头东”的“东”字,是“向东行”的意思。

▲名词作形容词用。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字,是形容“茂盛”的意思;如李嘉祐的“孤云独鹤千山暮,万井千山海色秋”,这里的“暮”字形容“暗淡”,“秋”则形容“萧肃”。这都是名词被活用成形容词。

▲形容词作名词用。如白居易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这个“红”字指的是“红花”,“素”字是指素丝;如“万紫千红春满园”,“紫”与“红”都是指花。

▲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是诗中经常出现的活用。如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的“新”是作“变新”用;如陆游“两鬓向人无再青”的“青”字是“变青”的意思;如苏轼“晓雨暗人日”的“暗”字是“使其暗”;如祖咏“林表明霁色”的“明”字是“变得明亮”的意思。

4、语言应注意时代特征。诗也罢,文也罢,都应有时代特征,反映当下,才会有生命力。古往今来,不同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唐诗与宋诗不同,明清诗又与唐宋诗不同。它们都有自身的时代特征。时下很多人学习古诗,只喜欢用古人的语言,仿佛活在古人的世界里,这不足取。本人也曾经喜欢用“烛影”、“西窗”之类的语言,除非有特别含义,一般来说,这类语言已经不能被我们所用了。

因为我们的生活,这些东西多已成为历史。建议还是要用现代的语言,当然需要锤炼,毛泽东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诗词基本都是其生活及所思所想的写照,具有现实感、时代感,他的用词中有很多新的词汇,如“汽笛一声肠已断”、“喇叭声咽”、“弹洞村前壁”、“曙光初照演兵场”、“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环球同此凉热”等等,二十一世纪的诗人不应该是只会说古人语的腐儒雕虫。

更多诗词资料,尽在:诗词轩

诗家语言锤炼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