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盼望著,盼望著,最人性的餐企海底撈終於在多次“被上市”後,要正經步入一心向錢看的資本市場了。

我們相信每次的上市傳言都不是空穴來風,海底撈到底為上市做了哪些鋪墊?而上市,也許只是對海底撈真正考驗的開始……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海底撈又要IPO了。相信你已經被刷屏一整天了吧?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這個消息實在已經不能算是新聞了。

而海底撈此次尋求上市之所以吸引了整個商業社會的眼球,不僅因為它是中國火鍋界、餐飲界甚至服務界的標杆,更因為這麼一個標杆,火了這麼多年,居然還沒能上市。

根據此次招股書披露,海底撈一年營收106億元, 2015~2017年收益的複合年增長率為35.9%,年利潤複合增長率達70.5%,2015年112家門店,2017年273家,預計上市時這個數字將升至320家,其中包括臺灣、香港以及海外的24家門店。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其同店銷售額在2015~2017年均保持約14%的增長速度,在火鍋同行競爭力不斷上升的過去三年,整體翻檯率依然保持增長,分別為每天4次、4.5次及5次。每家門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訪、98.2%的人願意再次就餐,年服務顧客超1億人次,人均年薪6.24萬元……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即便強大如海底撈,也為此費盡心思,幾經波折。那麼,為上市海底撈到底做了什麼?又存在著哪些隱患?

這些動作,都是上市的鋪墊

海底撈公開的上市之路要追溯到2012年。

當時,海底撈的大本營四川簡陽市政府官方網站公佈了一份海底撈上市輔導計劃。但此後再無下文,這份文件也在之後不見了蹤影。

2015年海底撈再傳上市,稱考慮首次公開發行,甚至有消息稱,海底撈已與投行會談,最快2016年啟動IPO。不多時間,海底撈公關部門發文稱暫無上市計劃。

但海底撈真如公關所言的沒有上市計劃嗎?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當然不是,政府官網上的信息不是空穴來風,海底撈的心思亦是心照不宣。而現在的時機,也不是海底撈等來的,是它自己爭取來的。

為什麼很少有餐企能登錄A股?賬目,首當其衝。

不管是大餐企,還是小門市,每日的賬目收支都很難做到事無鉅細。在日常的採購中多一根蔥,少一頭蒜的票據缺失,使得餐飲賬目難以規範。

但資本市場不講情面,每一分錢的收支狀況都必須做到有理有據,這既是對股民收益的交代,同時也是市場監管的必然。沒有餐企願意因為一根蔥、一頭蒜被證監會盯上,而這也令諸多餐企面對上市變得敗走麥城。

但隨著餐企不斷向標準化、規模化進化,中央工廠成了解決問題的取勝之匙。

很多大餐企都已經實行集中採購+門店配送的採購制度,減少甚至取消了門店層面的採購,將多門店的“小買賣”集合成了大宗採購,消除了“一根蔥”對整個企業賬面來帶的隱患,也便於門店間貨品的調配。

海底撈對此綢繆已久,就中央工廠專門成了公司——蜀海集團。

相關文件顯示,蜀海成立於2011年6月,是海底撈的全資子公司,集研發、採購、生產、品控、倉儲、運輸、銷售為一體的餐飲供應鏈服務和調味品生產企業。

根據海底撈招股書披露,這個海底撈的“後勤部長”2017年的營收為26.04億元,不僅包攬了海底撈的後勤業務,還服務於7-11、西貝等企業。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頤海國際是海底撈旗下的獨家底料供應商,成立於2005年。2013年,頤海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為投資控股公司。2016年7月13日,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根據頤海的財報,其營收達9億元,其中的一半以上都來自海底撈,業內認為海底撈2013年拆分出頤海,實際上就是在為其上市做鋪墊。

把最可能出問題的部分,通過規模化進行規避,而且把問題全圈在了蜀海、頤海的獨立法人單位中,海底撈自己便是孑然一身。

有了後勤部長,還要有相應的軟件支撐。200餘家門店要實現集中採購,就要求有強大的軟件分析系統去指導。

2016年12月,用友和海底撈共同成立紅火臺餐飲雲服務有限公司,主要做餐飲企業信息化與互聯網餐飲服務,打造餐飲行業生態鏈第一平臺,張勇親自擔任董事長,主項其實就是餐飲界常說的ERP系統。把後臺也攥在自己手中,進一步鞏固了海底撈偌大個企業賬面的清晰。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此外,張勇還從工資細節開始規範海底撈的賬面。曾經,海底撈的薪酬福利體系是基本工資加評比制,三年前,張勇開始力推“計件工資”。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上市得有一個前提,你的企業可複製,標準化、流程化制度做的非常規範,我看不到海底撈有這種跡象。”如今回看張勇的言論,很難說他不是在為今天的IPO謀劃。

雖然海底撈自己一直處於“被上市”的狀態,但海底撈從未停止向資本市場放出偵察兵。

2016年7月頤海國際在港交所獨立上市。2017年4月,U鼎冒菜掛牌新三板。海底撈上市練手之心應是路人皆知。

依然存在的隱患

克服了餐企上市的第一座大山,海底撈也只是剛剛推開了資本遊戲場的大門。

未來的風險預估,也許不足以阻擋海底撈上市的腳步,但會不會改變海底撈這個中國餐飲的標杆?誰也難說清。成功在A股上市最後卻更名中科雲網,並逐步剝離餐飲業務的湘鄂情就是個負面案例。

當然,海底撈不是湘鄂情。

01

食品安全

誠如海底撈在招股書中主動提到的風險因素,食品安全也是很多餐企成敗與否的攔路虎。更不要說去年海底撈還深陷食品安全的旋渦。

這個問題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只有看海底撈自己的管理、制度以及餐飲人的責任心了。歷歷在目的媒體報道,或許會令海底撈變得審慎許多。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02

現金流

從招股書可以看到,海底撈在一線城市的營收增速正放緩,二三線城市的增速、營收則扶搖直上。

2016年、2017年二線城市營收增幅分別為31.14%,38.52%,三線城市增幅為136.51%,106.98%。一線城市的門店從50家增至65家,二線門店從71家增至120家,三線城市則從18家增至69家。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既然二三線城市開始成為發展主力,而要重新大力拓展二三線城市,就需要大量的現金。

根據海底撈在招股書中披露的,今年將新增180~220家門店,而國內每家新開門店資本投資約800~1000萬元之間。也就是說,海底撈今年的資本開支,僅開店投入這一項,最高就要達到22億元。

而海底撈現在的籌資手段,主要是營運所得、銀行借款及關聯方墊款,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海底撈賬面資金5.18億元,但銀行授信未使用額度僅2300餘萬元,距離22億元,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

這大概也是海底撈在此時想要尋求上市的主要原因。也符合海底撈宣稱的,上市募集資金後,海底撈計劃將募資的約60%用於業務擴張,約15%用於償還貸款。

03

擴展考驗

憑藉海底撈強大的品牌口碑,完成門店高速擴張應該不成問題。但在商場如戰場的今天,能否實現長久的高效良性發展,誰也說不清。

海底撈的二三線城市擴張,與其他經濟實體的渠道下沉並無差異。這也就意味著,供應鏈、物流、倉儲的建設,以及管理必須也要跟隨下沉。

即便供應鏈、物流、倉儲有蜀海、頤海坐鎮,日常管理有ERP公司做“大腦”,但能不能實現完美銜接,可能還要交給時間去回答,畢竟這是細節決定成敗的環節。

且慢祝福海底撈上市!我先來潑一盆冷水

此外,二三線城市的人員素質、管理也和一線城市有所區別,海底撈一直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著稱,10%的流失率也成就了它業界標杆的地位,向下擴張以後,管理是否能一如既往?標籤式的貼心服務能否一以貫之?

多少公司渡過了黎明前的黑暗,卻倒在了擴張的路上,希望海底撈能成為業界擴張中的另一個標杆。

04

雖無強敵,但後有追兵

在火鍋這個餐飲業最吸金的細分行業,海底撈是標杆,卻不是第一個上市的。

早在2014年,呷哺呷哺就在香港上市,2017年財報顯示,營收36.6億元,淨利潤5.43億元。比海底撈106億元營收,卻才11.9億元淨利成績更佳。而且與2016年相比,呷哺呷哺股價上漲已超100%,說明其在二級市場也很受歡迎。

此外,巴奴、大龍燚等一眾新火鍋品牌,也在後面緊追不捨。

結 語

海底撈終於要上市了,很多人說作為吸金王的火鍋業,會出很多上市企業,我們不敢苟同,火鍋是標準化、供應鏈最難處理的細分行業之一,海底撈為此做了多少努力。火鍋企業上市並不比別人更容易。

也有人在擔心海底撈會因為上市而變得不像它,我們也不敢苟同。

儘管進入資本市場也許會有比之前更多的身不由己,但海底撈90%的收入依然來自餐廳,相信它不會自掘墳墓,管理層會想盡辦法讓餐廳一以貫之。

最後,以人性出道的海底撈,終於要在只看金錢的資本市場暢遊了。祝它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