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連三本都考不上,出國留學卻能上名校?!

中國高考競爭之所以如此激烈,並不是因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多麼優秀,而是因為中國的教育資源過於稀缺,不夠千千萬萬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國擁有一套全世界最殘酷的篩選制度。

而通過高考進入清華北大,除了說明這些學生比起其他學生更加適應這場篩選,別的什麼也說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避開競爭最激烈的戰場,用金錢換取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

為什麼有些人連三本都考不上,出國留學卻能上名校?!

見到很多像題主這樣的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在國內連個像樣的大學都考不上,到了國外卻輕鬆能進名校。有的甚至產生了濃濃的優越感,陶醉於中國強大的基礎教育,並覺得海龜也不過如此。

國內只能讀二流、三流甚至大專,到了國外卻能讀名校,正說明,在中國,有千千萬萬的學生,他們的智力,才學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資源,卻只能在國內接受二流的教育。

的確有極少數人擺脫了環境的限制,脫穎而出。然而大多數人,卻隨波逐流,過著平庸的生活;而他們,或許本能夠成為社會的精英,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那群人。

為什麼有些人連三本都考不上,出國留學卻能上名校?!

中國能花費在高等教育上的經費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點扶持清北交浙等少數學校。2015年,清華大學的科研經費43億RMB,居中國首位,看起來不少了,然而跟美國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學校比起來,真是連零頭都趕不上。

哈佛大學的校友基金超過360億美金。

最近幾年,中國大陸的高校,尤其是清華北大進步突飛猛進,論文數蹭蹭蹭地飛漲,排名水漲船高。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壓榨一線科研人員的基礎之上的。

誠然,中國的高校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取得如此成就實屬不易,可喜可賀。

但是,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學,比肩哈佛耶魯之流,依舊任重而道遠。各國高校之間的比拼,拼到最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力的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經費的比拼。

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參加高考人群中也處於前50%,而且中考已經分流掉一大半人了,這些考不進一本二本的學生,在中國學生中我們暫且認為處於30%以下。

中國沒有那麼多的教育資源給他們就讀,國外有,而且有些學校認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美國的教育資源當然也稀缺,但是最難進的藤校眾每年錄取率在將近在10%,比清北錄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換言之,國外高等教育當然也是稀缺資源,但也比國內豐富多了。

的確不應該拿清北的錄取率和藤校的錄取率直接比較,更何況這個近10%的入學率對中國學生不適用;然而,美國人讀藤校的概率遠大於中國學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說明教育資源上的差距。

日本人出國留學意願極低,日本人上東京大學的難度基本等同於中國人考上華五的難度。可以說是遠低於中國學生讀清北的難度。而且同樣是考試入學,不參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國比較可能更具有說服力。

日本的教育資源甚至可以用過剩來形容,近年來一些私立學校因招不到學生而紛紛合併整改或者倒閉。同時日本人對本國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們本國人出國留學的意願。

也許有人會不服,憑什麼拿中國既和歐美比,又和日本這些發達國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去比…但是我覺得,在很多國人心裡,中國的對手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