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文/學峰

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魏書生、李鎮西、朱永新、肖川、周國平、雷夫……這些赫赫有名的教育大師,這個春天,我與他們為伴,與大師同行。

園丁蘇氏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蘇霍姆林斯基,在我心中,他就是一個最偉大的園丁。

他從小立志從事教育,長大後順利的成為一名教師,蘇聯衛國戰爭開始後,他立即奔赴前線,受過重傷,傷愈後不能重上戰場,被委任為一所中學的校長。家鄉解放後回到當地,任區教育局長。1947年,主動申請調回學校工作。1948年開始擔任帕夫雷什農村中學校長。

當然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蘇霍姆林斯基被人們稱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他所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被列為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勤奮務實,筆耕不輟。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

他每天準時五點起床,起床後馬上開始思考研究與寫作,一直寫作兩到三個小時,然後去學校,這樣的生活從未間斷。他的41本教育專著,600多篇教育論文和1200多篇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就是這樣完成的。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論家與教育實踐家的完美結合。

蘇霍姆林斯基,無愧一個最偉大的園丁。

聖人陶行知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陶行知,在我心中,是一個聖人。

近代中國的危機多難,又使“教育救國”成為許多知識分子的夢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為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最可貴的是,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為人所同欽,世所共仰。

陶行知的教育活動是在當時民族危亡、國難當頭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因此他的教育實踐是與民主愛國的活動相伴而行的。早年他曾投身於辛亥革命,“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後,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參與發起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組織國難教育社等。

他最早注意到鄉村教育問題,先後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陶先生一生辦過許多各種類型的學校,這些學校為社會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還輸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到延安和大別山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

他宣傳生活教育,提倡教學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與實際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在他生命的最後100天,他在工廠、學校、機關、廣場發表演講100餘次。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健康過損,受好友李、聞事件的刺激又過深,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55歲。

這樣的一個人,我覺得可以夠格成為一個聖人了。

智者魏書生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魏書生,在我心中,就是一個智者。

平凡的穿著、平和的語言、平靜的神態,娓娓道來的故事,卻讓人感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看他的書,聽他的講座,時時刻刻都充滿著智慧,帶著思想的光輝。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不僅表現在他的報告中,體現在他的行為中,更是浸透在他的靈魂之中。他的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令我們如醍醐灌頂,如夢方醒。真可謂:真理總是在最平凡的言論中。

想象一下,你是一個校長,還是一個班主任,又教兩個班的語文,每年還有差不多一半的時間不在學校,而在外面講學,還要寫書,這麼多事情是不是得讓你崩潰。但是魏書生沒有崩潰,而且把這麼多事情都做得很好,做校長做班主任做語文教師,都做成了全中國的最好,而且遊刃有餘的做到了,你說他牛不牛!他的民主與科學,其實是一種極高的智慧。

雖然做這麼多事情,但他永遠都是那麼氣定神閒,一種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感覺;不論多忙,每天堅持跑步五公里,美其名曰:用公家的時間鍛鍊自己的身體;不論主人多盛情,他總是堅決推辭,然後回家喝大米粥,無論離家多遠。

這樣的人,絕對是一個智者。

學者李鎮西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李鎮西,在我心中,是一個學者。

讀書、教書、寫書是他生命的三部曲,貫穿人生的始終。一九五八年生,四川成都人。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就職於成都石室中學,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研究生在讀,師從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李老師崇拜蘇霍姆林斯基,仰慕朱自清、葉聖陶等二三十年代的學者型中學教師。愛好讀書和寫作。經常對學生說並用以自勉的兩句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物慾橫流的時代,守住靈魂!李老師勤於筆耕,喜歡寫詩,他把教育當成一首詩來寫。

李鎮西被譽為“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

給我啟發最深的就是他的語文教育理念: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寬容精神、妥協精神、創造精神。他說:最好的教師應該具備這樣的情懷,1.童心。2.愛心。3.責任心。4.專家。5.思想家。6.心理學家。

他認為反思型教師的特點是:1.不停地實踐。2.不停地閱讀。3.不停地思考。4.不停地寫作。

他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每天的“五個一工程”1.上好一堂語文課。2.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3.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4.讀書不少於一萬字。5.寫一篇教育日記。

他認為教育的智慧從實踐中來、從困惑中來、從學生中來、從寫作中來。

我想這樣的一個人,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學者。

猛士朱永新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朱永新,在我心中,是一個猛士。

作為學者,朱永新著有《朱永新教育作品》(十六卷)等,著作被譯為英、日、韓、阿拉伯等文字。與此同時,他踐行新教育理想,從2002年起,由他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在全國推廣,至2013年,全國有25個省市自治區的1500餘所實驗學校、150餘萬名教師和學生參與實驗之中,以行動悄然改變著中國教育;

作為官員,朱永新牢記執政為民理念。擔任蘇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長期間,被譽為中國學教育、懂教育、管教育的市長第一人,在全國率先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

作為一名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論述、抒情、問答並舉,邏輯嚴密的理性語言、老百姓習慣於說和聽的大白話、思維跳躍富於激情的詩句兼有, 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讀時需正襟危坐,有的則不禁擊節而賞,有的還需反覆品味。可貴的是,這些並非他刻意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這本性,就是他對教育事業的愛。朱永新的文章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有理論有實際,平易近人,用廣大教師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說出具有教育科學規律性的理論,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學。廣大教師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書擁有眾多的讀者。

朱永新先生作為身處高位的官員對教育仍懷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質樸,實為難能可貴,不能不令人感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這樣的一個人,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猛士了。

戰士肖川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肖川,在我心中,就是一個戰士。

對待教育,他有自己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對於社會,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於生活,他有自己獨有的看法。與真善美為友,與假醜惡為敵,這是一個戰士的精神。

肖川(原名:肖貴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英國教育哲學協會會員;北京師範大學校課程中心“優秀教師與教育專家合作論首席專家;北京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國各地講學1000餘場,受到廣泛的好評,是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近年來,肖川博士關注實際,深入課堂.在多所學校開展教學改革實驗。與廣大中小學教師有廣泛深入的交往;他學術根底紮實。視野開闊。對教育有全面、系統、深刻與細緻的理解:他的講授條理清晰。收放自如.語言凝練精緻,極具衝擊力和感染力,在全國各地講學受到廣泛的好評。他講學遍佈中國。所到之處給人以啟迪和震撼。

肖川博士的文字優美、自然、含蘊豐厚、耐人尋味。在輕靈與明快之間閃耀著思想火花。尤其是在他的文章裡面,有對當代教育的批判,有對社會現實的揭露,有對人生的反思,可以說,這是一個教育界的魯迅。

這樣的人,可以稱之為戰士。

孩子周國平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周國平,在我心中,是一個孩子。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他永遠是那麼可愛、那麼純淨、那麼有趣、那麼純真,就像一個孩子一樣。

照理說,他不應算是一個教育家,但是他思考的範圍包括教育,還寫了一本關於教育的書《周國平論教育》,尤其是他對當代年輕人的巨大影響,也影響到了很多教師,所以我把他也歸到教育大師的行列。

我覺得,周先生其實是一個具備濃郁嬰孩情懷的男人。你看他那麼喜歡嬰兒,樂此不疲地給自己的寶貝餵奶,還戲言自己就是一個大奶瓶。他說幼小的孩子就是小動物,而父母則是成年獸,父子相依,舐犢情深;他說和小生命在一起,會感到自己的生命被淨化;他說小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天生的哲學家,所以他堅持為孩子寫著日記,以文字的形式永遠留住孩子的幼年和童年,預備將來把這紙上的童年作為珍貴禮物,歸還給長大的孩子;他說哲學家、學者、作家當不當無所謂,只願意當一個好爸爸。你看他心腸那麼柔軟,那麼充滿溫情,那麼高歌讚美純潔溫暖的親情、愛情和友情。

在我心中,周國平是一個出色的哲學家,他更像一個具備哲學素養的孩子。

行者雷夫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雷夫,在我心中,是一個行者。

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為美國洛杉磯市霍巴特小學的五年級教師。25年來,雷夫·艾斯奎斯老師一直在霍伯特小學擔任五年級的老師,該校是美國第二大小學,高達九成的學生家庭貧困,且多出自非英語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雷夫老師創造了轟動全美的教育奇蹟,被《紐約時報》尊稱為“天才與聖徒”。

在第56號教室裡,雷夫老師獨創的閱讀、數學等基礎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歡,他們如著迷般每天提前2小時到校,放學後數小時內仍不願離去。學生不僅能在全國標準化測試中取得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國的傳奇教師,他三省其身,教學更育人,他結合理論創新了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設立的“終身閱讀”,“生活中的數學”、“以運動為本”等課程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立刻實踐,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實用。

此外,與鐵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與“小紅花”獎勵不同,他反覆強調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優質的教學成績,謙遜有禮、誠實善良的學生。

這樣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師運用了“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靠賄賂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於某個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人——靠仁愛之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奉行既定的準則——靠境界起作用。

近25年的教育實踐,雷夫老師深信:著力於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對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第56號教室感動了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雷夫老師的那本《第56號教室的奇蹟》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這間不斷創造奇蹟的第56號教室。

這樣的人,絕對是一個行者。

與大師同行,呼吸智慧的空氣;與大師同行,細嗅教育的馨香;與大師同行,感受理想的啟迪;與大師同行,學習美好的品行;與大師同行,此生才不虛度。

大師印象——與教育大師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