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采八宝”,采集“琴、棋、书、画、古、楼、瓶、博”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神兽,形状像鹿,头上长角,全身有鳞甲,有尾。麒麟何时由人装扮而舞,难以准确断言,文献没有记载。据《太平广记》所记,初唐时期耍麒麟最主要的手段是用驴子戴上头饰装扮而成。盛唐时期麒麟舞已经相当普遍,其形成至今至少有1300年历史。

在晋南一带的麒麟舞,尤以侯马市乔村的“麒麟采八宝”最为有名。据老艺人介绍,清代中、晚期,“麒麟采八宝”在乔村已广为流传,少说也有两百年的历史。

“麒麟采八宝”,采集“琴、棋、书、画、古、楼、瓶、博”

麒麟采八宝

(渊源)

侯马乔村“麒麟采八宝舞蹈”的形成,与当地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有所关联。

话说,很久以前,天逢大旱,赤地冒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再加上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路上不时有人倒地丧命。一天土地神召集诸神商讨避邪消灾,拯救生灵的办法,议来议去,都没有找到好办法。最后众神灵说,何不救助于天神。于是,天神就派神通广大的麒麟下凡,到人间呼风唤雨,喷火灭疫。自此以后,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社会太平。此后,人们便把麒麟奉为人间的救星,编成舞蹈,世代流传。

据《曲沃县志》(侯马市原属曲沃县辖)记载:“昔时,‘麒麟采八宝’多在传统节日、庙会、拜神、祈雨时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演变为一种社火节目,在元宵节时盛装上演,是一种拟兽类舞蹈,反映了勤劳质朴的候马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太平盛世的颂扬。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文化活动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1992年,在山西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支持和晋南锣鼓协会的具体指导下,侯马乔村重组了乔村麒麟舞队,重新恢复并对传统“麒麟采八宝”进行了艺术加工。

焕然一新的乔村麒麟舞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表演活动,成了宣传侯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特色品牌。2003年11月,乔村“麒麟采八宝”获得中国首庙麒麟舞大赛银奖。2011年,“麒麟采八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特点)

集歌、舞、乐、杂技为一体的“麒麟采八宝”中的麒麟由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组成。其骨架用铁丝和竹子编制而成,外形由金银彩纸、棉纸装裱。眼睛用灯泡做成,胡须用麻做成,长1米,排列整齐。嘴的下颚是活动的,能上能下。身子用两层(从头到尾)蓝布为底,有魚鳞装贴,麒麟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舞起来威武雄壮。

“麒麟采八宝”音乐,以锣鼓和唢呐为伴奏。其中,鼓一面、锣一个、两个钹、两个小镲。四种乐器有机融合,使整个表演节奏跳跃有力,欢乐而有气魂。特别是富有黄土高原音乐特色的两支唢呐高亢明亮,充满热烈的气氛和浓厚的地方韵味。

“麒麟采八宝”,采集“琴、棋、书、画、古、楼、瓶、博”

精彩的麒麟采八宝

“麒麟采八宝”分为三个部分:

云舞——

八个金童玉女手持祥云翩翩起舞,呈现出一个祥云环绕,如幻如梦的仙境,为麒麟的出场气氛做了铺势和渲染。“天下太平”几个大字由云朵组成,表达了人们身处盛世的平安心态。

麒麟舞——

两只麒麟交替起舞,每只麒麟都是由两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麒麟头,一人钻进麒麟身里随音乐起舞。乐队用锣、鼓、小钗、唢呐等打击乐器,奏出轻、重、缓、急等节奏,整个表演刚柔相济,生动有趣,一派祥和。

采宝舞——

表现的是深居天庭深宫的麒麟向往人间的美好生活,派八个金童玉女下凡,采集“琴、棋、书、画、古、楼、瓶、博”八个宝物,用来装点天上的神宫。两只麒麟,大跳大跃,时而喜,时而怒,时而腾空,时而匐地,表现了天上人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

(传承)

“麒麟采八宝”以师徒相传为主,主要在农闲时节进行,庭院、广场是主要的学习和表演场地。进入21世纪以来,传承方式出现新变化,当地部分村小学教学中加入了麒麟舞的启蒙学习,村麒麟队经常走出去会演和表演,电视转播也扩大了麒鳞舞的影响。

今天的“麒麟采八宝”,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了侯马地方传统文化的品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了民心,在建设幸福侯马和谐侯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