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在北宋,有一个诗派,叫做江西诗派。这个诗派的开山祖师名字叫黄庭坚。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写的非常奇崛瘦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诗派。由于他是江西人,故而这个诗派就是江西诗派,在北宋盛极一时。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这足以说明,黄庭坚这个人的造诣非常高,它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诗歌。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样一首题为《清明》是黄庭坚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在这首诗歌里,有两个极为著名的历史典故。

一个是齐人乞食,一个是介子推焚死。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第一个,齐人乞食。

齐人乞食说的是,齐国有个人和他的妻子、小妾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个齐人每次外出,都给妻子和小妾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就问他了,你跟谁一起吃的饭,跟你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

这个齐人他就说了,跟我一起吃饭的,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

妻子不太相信,就对小妾说:咱们的老公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他跟谁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我们俩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所以,我觉得老公在撒谎,我决定,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吃酒。

于是乎,第二天的早晨起来,齐人出去的时候,妻子就拐弯抹角地跟踪他。一路上,走遍整个都城,也没见到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

最后,这个妻子跟着丈夫,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这些没吃饱,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

妻子终于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丈夫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

妻子回去后,把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妾,她说:我们的老公,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他却吹牛,说有身份的人请他吃饭。我跟着他才发现,他原来是在墓地向人家乞食,没想到是这个样子。

于是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一团。丈夫却一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

在这个典故里,我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自己努力的付出与奋斗。

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丈夫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

这里所谓的齐人,分明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为追求富贵而不择手段的厚颜无耻的典型人物的缩影。他自欺欺人,做着连自己妻妾也被欺骗隐瞒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却装出一副骄傲自满的神气。虽只寥寥几笔,但他的丑恶嘴脸已暴露无遗了。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明明穷的叮当响,却非要在别人面前显摆炫耀,以示自己的阔气和排场。

在很多人的 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在外面大手大脚消费,回到家里吃糠咽菜。人没必要这么虚伪市侩,做真实的自己才是最自在的,装腔作势的最终结果就是一败涂地。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第二个,介子推焚死。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

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介子推没有像壶叔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后人不仅造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他,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他,文人雅士登临题咏、寓兴抒怀的就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数千年,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介子推的所作所为投以审视的目光。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再转过头来看黄庭坚的这首诗,他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在此处,黄庭坚看到了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黄庭坚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北宋黄庭坚的一首诗,引用两个惊世的典故,蕴含着深刻道理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