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五月馬上結束,距離今年高考,只剩18天。

不到三個禮拜。

就在最近,一檔綜藝針對高考做了個特別節目。

1

父母只能送你到這

剩下的全靠你自己

節目組安排崇明中學的高三考生站在足球場的同一條起跑線上,由黃渤等六個人分別提一個問題。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個學生就可以前進到下一條線。如果是否定的,就只能留在原地。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這六個問題平常卻不簡單,它們將孩子的見識、資源、特長、家庭環境等都暴露了出來。

第一個問題由黃渤提出: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教育嗎?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這個問題後,有十幾個孩子走到前面那條線。這也就意味著這十幾個孩子的父母接受過高等教育。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你的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你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你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你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接下來的幾道題,考察了父母能給孩子多少學習資源,包括素質教育。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最後一題是孫紅雷問的:你父母在你從小到大,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測試父母是不是給了孩子足夠的鼓勵,足夠的自信。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到此,遊戲並未結束。

節目組讓所有學生從現在站立的起跑線開始,一起奔向學校的室內籃球場。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最先到的20位,能夠得到一份禮物。

字幕上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這次“賽跑”:父母盡力送你到這,剩下的全靠自己。

2

家長的焦慮

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

從六條不同的起跑線開始,所有孩子們拼盡全力向學校的體育館奔跑。

那些起跑線比別人靠後的孩子們,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才可能衝到別人前面。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而在體育館等待孩子們的家長們,也顯得揪心、著急。

他們翹首以盼,迫切希望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衝進體育館,做一名勝利者。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進來,露出了欣慰的表情。有的家長遲遲沒見到自己的孩子,紅了眼眶。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這些家長的焦慮,似乎是所有中國家長的縮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不顧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不顧一切”的理念,早已融入很多家長的教育方針中。

“搶佔起跑線”就像一個魔咒,用力逼迫著家長們給孩子準備更好的教育。

從選哪個幼兒園、上什麼小學、考什麼中學,到報什麼特長班、學什麼外語、去哪裡旅遊……甚至是生活裡的吃喝拉撒,都要圍著“起跑線”做文章。

2017年,在上海生活的2歲半男童東東突然開始成片掉頭髮。直到回老家武漢體檢時,被診斷為斑禿。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才兩歲半的孩子,怎麼會得斑禿?

醫生說是因為壓力過大——為了通過知名幼兒園的入園考試,母親給兩歲半的兒子連報5個培優班。

兩歲半的孩子禿了頭,更不用說已經入學的孩子學業壓力有多大了。

今年四月,一部叫《起跑線》的印度電影,讓許多人看出了中國家庭面對教育的苦澀。

家境殷實的印度夫婦,為了把女兒送進名校,斥重金買了學校3公里內昂貴的學區房。

不僅如此,為了應付學校的選拔面試,孩子和家長緊張地做準備。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女兒要進培訓機構,爹媽要上擇校輔導。

一家人為了能夠入學,忙前忙後:用買名牌,說英語,唱高雅歌曲來裝貴族,發現此路不通後,又搬貧民窟偽造窮人身份,試圖鑽扶貧策略的空子……

這樣的情節,雖有電影的藝術性誇大,卻真切反映了現實。

社會的競爭激烈,一直蔓延到孩子身上。但是,它真的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嗎?

在《極限挑戰》節目中,最後跑在前面的,不全是起跑線在前面的孩子。

第一名是站在第二條起跑線上的孩子,而拿到第二名的,原本只是站在第四條線上。

他們用自己的努力,跑贏了比他更靠前的人。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而人生的賽場,只會比這個跑道更長。

3

輸在起跑線上的人

憑什麼跑贏了人生

不可否認,家長給的資源,的確能影響孩子的起點。

然而靠自己的努力讀書,同樣能給一個人更大的上升空間,更多的選擇機會。

陳英花是第一批走進學校的紅瑤女童,也是紅瑤族首位女企業家。

她所在的民族部落,千百年來居住在遠山深處,極其落後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有了“狗不耕田,女不讀書”的觀念。

但陳英花10歲的那年,父親終於改變心意,同意送她去小學讀書。

從那時起,學習成為了她改變命運的敲門磚。

陳英花說:“如果不讀書,我還以為全世界都是我們這樣的山區。我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北方,有千里平原,一天可以走上百公里的路。”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在她看來,讀書讓她明白了生活有無限可能,更給了她選擇生活的權力。

雖然一張文憑,不會讓每個人都成為頂級成功人士,

卻能讓一個身處底層的人,開始具備選擇人生走向的權力。

名流周啟邦之子周國豐,是香港的大律師。

在這檔節目裡,他先後找了數份工作,但因為“低學歷”,只能從事清潔工等勞動性高的職業。

最後,他依賴節目組找了一份工作,在奶茶店打工。

幾天後,他“感覺像打仗”,偏頭痛也開始發作了。

他說,上班掙錢是為了每天的開支,扣除開支之後,已經沒有能力做任何事。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是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按照節目要求,他需要去體驗時薪只有25港幣的環衛工的生活。

精疲力盡掃了一天大街,他發現自己掙來的錢只夠買兩頓最便宜的飯,哪怕是想坐地鐵都得加班。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因為環衛工工資低,所以他沒辦法住到乾淨的好房子裡,只能住在“籠屋”。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籠屋的面積只能放下一張床、沒有熱水、洗手間上面也要睡人。

體驗過兩天這樣的生活後,他說,沒有學歷和技術的人,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長時間地工作,對於他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未來,而是下一頓吃什麼。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上圖是美國社會收入和最高學歷的關係圖。

可以看出,最高學歷群體(博士)比高中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出整整六倍。

並且,每一次分層,差距都更明顯一次。

一直說著“七門功課紅燈,照亮我前程”、“到現在都一直在慶幸自己沒去上大學”、“高考作文很蠢”的韓寒,後來也對自己的過往做了反思。

年初,他發微博感慨,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兩個字本身。“學習”兩字,不分地點環境,是一件終老要做的事情。

“只要你夠努力,還是有很大概率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黃渤對高考生殘酷六問:不拼父母,你靠什麼跑贏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的標語,每個人都聽過無數次,但改變命運這個詞,似乎有些太過無邊無際,或許這樣理解更容易一些:

努力讀書不是為了成為誰,而是為了不成為誰,不被“不如別人的起點”永遠纏困在腳下,讓人生舉步維艱,處處受限。

更是為了不被所謂的“起跑線”定義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