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方法:學生主體身心狀態對學習的意義

我們知道,任何內容與形式的學習,都是主體以其現有的認知結構與學習的對象或內容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內部的各種因素,學習對象及其環境的各種力量,都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對學習產生影響。根據主客體相互作用原理,學習的實際過程和運行的實際狀況取決於主客體各自的結構特徵及其所形成的相互關係。其中,主客體之間越接近、越相吻合,也就是說主客體之間的匹配程度越高,學習進行的就越順利、越容易;反之,兩者之間的差異越大、距離越遠、符合與匹配的程度越低,學習就會越發的困難和吃力,學習的進程和效能也就大打折扣。可見,學習的實際過程,學習的運行狀態,與主體內部各參與因素的狀態,與學習對象及其他外部影響因素,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至於這些因素狀態及其所產生的影響的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是動力還是阻力,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要放在兩者的功能關係格局中綜合考察。因此,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學習過程實際的運行狀況,都可以從主客體各自的狀態及其彼此的相互關係中獲得解釋。下面,我們首先從主體的角度來看一看,究竟哪些因素能夠對學習產生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對於學習的意義。

在參與和影響學習的各種主觀因素中,能夠對學習產生重要影響的,首先是與學習活動和學習內容直接有關的智力、認知結構及其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從這一點上來看,主體穩定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與學習對象的差距,對於學習具有最重要的影響,它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主體在智力活動中的表現。因此,不斷地豐富我們的知識經驗,強化有關能力的培養,學習各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認知策略,對優化我們的認知結構、提高我們整體的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改善學習現狀、提高學習效能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法與策略之一。

但是,另一方面,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身心勞動,是主體以其整個的身心結構去參與學習,這些與心智操作有關的能力、經驗不會與主體的其他部分剝離開而機械地、孤立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而是作為整個主體的一個分子以及學習活動的技術要素,與主體的其他成分共同影響到學習的效能。換言之,主體的智力和能力,經驗和技術僅僅是參與影響學習的因素之一,主體結構的其他成分,同樣會參與到學習中並與直接的經驗和能力共同影響到學習的實際過程。因此,人的認知結構的水平和一般狀態雖然是相對穩定的,但它們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和影響卻是隨機的、不斷波動變化的,受著許多主客觀因素和條件的制約與影響:一些情況下,它們能夠得到相對充分的發揮和利用,而另一些情況下,只能得到非常有限的施展和釋放,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能!所以,雖然我們有著相對穩定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但由於許多因素制約著它的發揮,使得我們實際的學習能力和加工水平在一個常態水平上會有很大的波動和變化,從而嚴重影響到每一次具體的學習效能。關於這方面,每一個學習者都有著非常多的實際經驗和體會:例如,當精力充沛時,我們便思維活躍,靈感迭出;興趣旺盛時,我們便能夠全身心投入進去;取得成績時,我們便能以輕鬆勝任的心態去學習。相反,瞌睡睏乏,排斥厭惡,失敗受挫,都會嚴重地影響學習的心態,進而影響到學習的效能。可見,不同的因素狀態和身心條件會對學習的效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其中,有些能產生積極的影響,會促進能力的發揮,表現出高效能的學習狀態;有些可產生消極的影響,會阻礙能力的發揮,表現出低水平的學習狀態。顯然,高效學習是有著特定的心理特徵和身心條件的,是與某些因素狀態存在著必然聯繫的,瞭解這些條件和特徵,對促成和保持高效能的學習狀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總之,學習與其他心理活動一樣,影響其效能的決不僅限於直接的經驗和技術,還有更復雜的身心背景,諸如腦力和精力狀況,態度和信念,情緒和興趣等身心因素,對學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力的發揮和經驗的利用,進而影響到學習的效能。因此,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對高效能的學習意義重大!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學習不是像機器那樣只要設定特定的程序,就基本上能夠持續穩定地保持特定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狀態,學習主體是一個特殊的生物有機體,它與機器的最大區別就是其功能狀態的不穩定性。因此,決定我們工作狀態的除了智力因素和知識經驗等相對穩定的要素外,還包括眾多隨機可變的不穩定因素,它們會作為認知加工的平臺與背景而影響到智慧和經驗的發揮,影響到主體每時實際的能力水平和特點,由此進一步影響到學習活動的具體狀況。

學生學習方法:學生主體身心狀態對學習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