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式監管”,減少股市內幕交易,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關鍵之一

監管機構如何才能“看穿“ 投資者賬戶

8日,證監會官方消息稱,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資本市場發展高峰論壇上發表講話。閻慶民在講話中再次提到“看穿式監管”。至此,在過去的兩週內,證監會副部級官員已經連續三次在公開場合提及“看穿式監管”。最早的一次,是5月29日閻慶民在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發表講話。6月1日,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新時代香港資本市場再出發”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的最後,也提到了“看穿式監管”的問題。

“看穿式監管”,減少股市內幕交易,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關鍵之一

所謂“看穿式監管”,是指監管部門可以“看穿”投資者的證券賬戶,清楚掌握每一個賬戶的情況。而近年來,證監會一直在倡導“穿透式監管”,很顯然,“看穿式監管”也屬於“穿透式監管”的內容之一,而且是更直接、更透明、更公開的一種監管方式。如果能夠在監管過程中,對投資者賬戶一目瞭然。那麼,那些利用自己或他人賬戶從事進行違規操作的行為,就會立即出現了監管者的面前,讓監管能夠更加精準地剷除各種違規行為。

事實也是,從近年來股市發生的各類違法違規案件來看,確實存在著投資者,也包括一些企業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利用自己的掌握的信息與他人串通,從事違規交易。特別是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如近期被證監會查處的某醫療企業董事長,就因為通過利用並控制他人賬戶進行內幕和短期交易,被證監會處以2757.29萬元的罰款。而在此前,該名董事長因涉嫌馮小樹案件曾經被證監會處罰過。

很顯然,如果實施“看穿式監管”,監管部門能夠一眼就看出投資者賬戶的變動情況,就能及時對相關情況進行調查瞭解,避免問題向深度發生,也避免投資者因為不規範交易行為的存在而受到損失。

需要注意的是,“看穿式監管”,決不只是對投資者負責,也是對上市公司負責。就象前面所提到的企業董事長一樣,如果出現不誠信、不合法行為,對企業信譽或商譽也會帶來嚴重影響,甚至會影響到企業將來的再融資以及市場併購等。為了一時之利,讓企業處於風口浪尖,並給未來的發展帶來傷害,確實是得不償失。

“看穿式監管”,減少股市內幕交易,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關鍵之一

現在的問題是,倡導“看穿式監管”,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舉措。關鍵在於,如何才能通過“看穿式監管”,把投資者的賬戶和行為真正“看穿”。要知道,“看穿”是一個方面,看穿背後隱藏的問題,才是關鍵。如果只“看穿”賬戶,卻看不穿背後的問題,“看穿式監管”就會成為擺設。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把“看穿式監管”融入到“穿透式監管”之中,成為規範市場行為的一種重要手段,可能單純地倡導和提出還遠遠不夠。實際上,在股市,真正要進行“看穿式監管”的,並不是普通投資者,也就是常說的散戶。按照他們的投資能力和信息掌握情況,要想違規,可能還沒有渠道。真正要實行“看穿式監管”的是,那些可能與大股東、實際控制人、機構投資者,包括監管機構工作人員有密切關係者。只有他們,才有可能成為內幕交易的發生者。因此,“看穿式監管”也必須有重點、有特別關注的對象。只有把這類投資者“看穿”了,股市的內幕交易等才能大大減少。

當然,有些習慣於從事內幕交易的人,也可能會通過購買賬戶等從事內幕交易。對此類現象,當然就更要有火眼金睛才能“看穿”了。那麼,如何才能有這樣的火眼金睛呢?就需要監管機構能夠把眼界放得更寬一點,把監管的重心進一步下移,讓違規者能夠寸步難行。

按照相關機構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的上市公司家數已增加到3485家,排名世界第四位;總市值約57萬億元,位於世界第二位。2017年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9.25萬億元,同比增長18.8%,實現淨利潤3.36萬億元,同比增長19.1%。也就是說,無論是股市還是上市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和利潤,都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如果不能有效剷除市場交易中的不規範行為,對股市的健康發展和上市公司的健康運行都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看穿式監管”,減少股市內幕交易,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關鍵之一

在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各方大力呼籲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大背景下,確保股市的健康有序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證監會倡導“看穿式監管”,以此來減少股市的內幕交易,也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之一。只要能夠真正“看穿”,此舉還是能夠對市場秩序規範、行為規範、交易規範等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對廣大投資者來說,面對證監會推出的“看穿式監管”新舉措,也要更加謹慎了,切不要為了一時之利,“砸”了自己的飯碗,做出“偷雞不成蝕把米”的笨事來。無論誰要借用或購買自己的賬戶,都不要輕易答應。天上沒有包兒餅可掉。“看穿式監管”,將對任何一個可疑行為都將看在眼裡,隨時可以採取處罰措施。

更多精彩文章,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