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到底從何而來?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一直都很喜歡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仍然熱愛生活。」有朋友經常問,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其實麥子想說,與其說因為熱愛而堅持,不如說是因為堅持產生了熱愛。很多時候熱愛不是「找」來的,是通過努力和付出「創造」出來的。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文 | Susan Kuang

來源 | 奴隸社會(ID:nulishehui)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前段時間,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找我聊天。聊天中,她談到了自己的一個困惑:她現在表面上工作和家庭都很好,可她內心總是有種缺失感,原因是她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到底是什麼,她也很想找到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但又不知道怎麼開始。

我問:為什麼不利用業餘時間去探索和嘗試一下?她不好意思地告訴我,自己其實一直在折騰,也學了挺多東西,比如瑜伽、烘培、插花、油畫等等,但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她這麼一說,我一時竟不如何回答,思考了幾天,我漸漸意識到問題應該是出在過高的期待和投入程度上。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過高期待與落差感

我們先來說說過高期待。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 Gilbert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理論 —— 預測偏差理論(Affective forecasting)。這個理論告訴我們:

人們都是依據自己的想象力來做決策,在決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首先會去想想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感受,如果這種感受是愉悅,令人激動的,我們才會選擇去做。然而,想象力並不能幫助我們準確地預測未來真實的感受,它存在著偏差,這種偏差往往是導致人們不幸福的根源。

我覺得,很多人一直找不到自己熱愛的事情,與這種想象力偏差有著一定的關係。

一般來說,我們頭腦中會冒出想要學習某個技能或者開始某個行動的想法,通常是因為看到他人通過學習和行動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果。這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想象自己擁有這種成果的感受,這是一種令人激動不已的自我滿足感,這種美好的感覺很快便會轉化成一種內在動力,促使我們去行動。

然而問題是,大腦的想象與真正的現實之間存在著偏差,因為它只預測到了得到結果時的快樂,卻無法讓我們提前預知這個過程中將會遇到的挫折和挑戰。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真正的現實是,沒有哪種自我滿足感是不需要通過努力就能獲得的,因為任何學習或者改變都需要經歷一個非常艱辛的階段 —— 專注階段。

在這個階段,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挑戰,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些處在自己的舒適區以外的任務。

在專注階段,我們體驗到的愉悅感其實並不多,因為高度集中注意力會很容易讓人感到疲勞,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常常因為做不好而產生挫敗感。當挫折感壓倒了對未來結果的期望時,很多人就會選擇放棄。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這種放棄部分是源於期望過高所導致的心理落差,因為我們關於一個事物的體驗通常與我們對它的期待有著很大關係: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會經歷困難和挫折,那麼真正遇到的時候,我們便擁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不會有心理落差,也就不會那麼容易放棄。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越投入才會越喜歡

除了過高期待導致的落差感之外,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熱愛的事情的另一原因在於,對「熱愛」存在著誤解。

我們在談論「熱愛的事情」時,總愛使用「尋找」這個詞,這個詞側面反映了大眾對「熱愛」的認知 —— 認為它是一個本身就存在的東西,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它。

然而,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所謂的「熱愛的事情」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既定之物,而是一個需要我們去創造的東西。

我發現,找自己熱愛的事情和找人談戀愛結婚其實挺像的,兩個人會因為看對眼而對彼此產生濃厚的興趣。但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持久的愛,你不可能期待就靠著這第一眼的眼緣就能走進婚姻然後相愛一輩子。

你首先必須給對方承諾,然後投入時間和精力,通過這種方式去培養和加深彼此的感情。即便是結婚了,你也需要繼續花時間投入,這樣才能持久,如果你停止投入,那麼這種感覺就會慢慢消失。

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樣的,真正愛上一件事情靠的絕不是一時的興趣,而是需要拋去急功近利的心態,先無條件地投入。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因為不管做任何事情,我們都必須先經歷一段艱辛的投入期才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和成就感,而只有當體會到了當中的樂趣,擁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之後,我們才會真正愛上它。

發展一個新的行為習慣本質上是一個對抗阻力的過程,因為大腦遵循的是省力原則,為了克服這種阻力,我們不得不加大精神能量的輸出,以確保全部的專注力。

不過,隨著我們技能的增長和大腦中新迴路的形成,這種阻力會不斷減弱,經歷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我們會逐漸感覺到與目標相關的任務在變得越來越簡單,從中獲得的樂趣也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再需要費力去保持動力了,因為我們從中得到的樂趣和自我滿足感就是行動最好的激勵和獎賞。這種強烈的積極情緒會推動著我們向著精通的方向繼續前進,而這股強大的內在動力就是我們所說的「熱愛」。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所以,要想把「一時的興趣」轉化為「真正熱愛的事情」,艱辛的努力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其實,一旦開始用心投入,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自己越是投入,就會越喜歡,越喜歡,就會越投入。

這是一個正向循環,但是開啟這個循環的第一步就是先無條件投入,而不是還沒有怎麼投入就急著想要得到結果。

另外給大家兩個非常重要的建議:

1.在選擇發展一個新技能或者新的行為習慣之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因為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理由,你就會缺乏意義感,沒有意義感,你便很難撐過那個充滿挑戰和挫敗感的投入期。

2.如果決定要開始某項學習或者改變,也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那麼在開始之前可以先和那些在這個領域有一定成就的人聊一聊。

瞭解一下他們的心路歷程,聽一聽成功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和磨難,這樣你就能提前為接下來會經歷的各種挑戰、困難和打擊做好充足的準備。

當然定好目標之外,如何行動也是重要的。下面和大家聊聊行動策略。

3.行動策略

前段時間讀《精要主義》,當中有段話非常吸引我:

「關於執行,有兩種思考方法。非精要主義者通常用蠻力執行,而精要主義者卻通過淘汰無意義之事來節省時間,設計一套體系,讓執行變得毫不費力。」

想讓行動變得毫不費力,我們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找到行動的內在動力,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它的意義在哪,意義感越強,動力就越大;

第二,維持動力;

第三,降低或消除阻力。

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進行系統化,也就是在解決了這幾個問題之後,我們要設計一套固定的執行流程,並在行動過程中對這套執行系統進行持續改善。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最近,我就通過不斷思考和嘗試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英文學習執行系統。今天,我打算通過分享自己近期這個案例,和大家解釋一下我是如何設計這個系統的,以及當中的重要原則。

去年年底,我做了一個決定,繼續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我給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是通過讀英文原著來拓展自己在不同領域的詞彙量和提高表達能力,具體的計劃是:

從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eople Don't Do這本書開始,每天閱讀30分鐘,在讀的過程中把書中把一些不錯的句子記錄下來,然後再花點時間熟讀這些句子。

為了確保自己能夠更好地堅持下去,我又加了督促自己的方式:

每天在一個打卡小程序上打卡,第二,每週末跟朋友分享本週學習小結。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這個學習計劃表面上看著很不錯,但是執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充實感和滿足感。儘管我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但是這種感覺的缺失讓我無法維持最初的動力,每日學習也漸漸淪落成了一種不得不完成的,甚至有點想要逃避的任務。

通過反思,我發現自己沒有滿足感的核心原因在於缺乏明確和具體的目標以及衡量進步的方式:我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但衡量標準是什麼,我怎麼知道自己在進步呢?感受不到進步,動力就很難維持下去,因為進步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激勵。

找到了問題的關鍵點之後,我給自己設定了更明確的學習目標,從之前的「提高表達能力」改為了「增加自己的主動詞彙量」。這裡所說的「主動詞彙」是相對「被動詞彙」而言的。

(所謂的被動詞彙指的是那些在閱讀的時候認識,但在說的時候卻想不起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的詞彙。被動詞彙量決定我們能讀懂多少,主動詞彙量才是決定我們表達水平的關鍵。)

於是,我在自己的每日學習中增加了一項內容 —— 把句子中那些實用但還沒成為主動詞彙的單詞單獨列出來,然後去了解它的英文解釋,熟悉它的各種用法,甚至是想象未來可以使用的場景,最後再放在句子中去熟讀。

這個調整讓我在學習過程中的滿足感明顯提高了,因為即便每天只是深度掌握了幾個詞彙,那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能夠被感知的進步。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然而過了不久,我又發現了一個行動上的阻礙:如果在學習前自己還要臨時去思考和設計今天的學習內容,那麼我就出現想要拖延的念頭,因為思考是一件需要耗費腦力的事情,這就增加了執行的啟動能量。

為了消除這種阻力,我又做了一次調整,我決定把思考和執行分開,也就是先集中完成思考這部分內容,然後再專注執行。

於是,每週日我都會通過提前安排和設計,把接下來這一週的每日英文學習變成一個個非常具體的30分鐘小任務,然後再把這個任務列入當日的晨間日記執行清單中。

這樣的話,我只需要按照當日的執行清單,依次完成每個任務,而且每完成一個任務我就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滿足感。這實際上就是晨間日記背後的核心邏輯。

就這樣,通過設計一套適合自己的執行系統,我把一個長遠的、抽象的目標變成了一種毫不費力的每日行動,並且能夠在這種踏踏實實的行動中獲得足夠的意義感和滿足感。

以下就是我經過一系列的調整之後,最後確定的 2018 年英文學習計劃和執行系統:

學習素材(6本電子版英文原著)

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eople Don’t do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Rework

The Social Animal

The Shortest History of Europe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執行系統

閱讀:每天睡前閱讀,標記書當中實用的、值得學習的句子。

週日:從書中摘錄句子,並確定下週每天的具體學習內容。

週一到週五:每天30分鐘,專注執行學習任務——以詞彙為核心,深入掌握,增加主動詞彙量。

週六:複習+覆盤總結 。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最後總結一下,熱愛不是「找」來的,是通過努力和付出「創造」出來的。

如何將熱愛轉化為有效的行動呢,幾個關鍵點:

1.追求有意義的進步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先思考以下問題:

1)這件事情真的值得花時間和精力嗎?做的意義是什麼?它是目標還是手段?

2)如果這件事情是實現某個目標的手段,那麼這個手段能否有效地幫助自己實現目標?有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呢?

3)怎麼才能知道自己在進步?如何衡量進步?

2.讓執行變得毫不費力

1)將思考和執行分開;

2)通過思考將目標變得具體的,難度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小任務;

3)把任務列入晨間日記的每日清單中,然後專注於執行。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今後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日益精進。

热爱到底从何而来?热爱到底从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