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畲鄉資源豐厚,看你有沒有慧眼

民民間根雕

根雕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期、人們就已經會

雕刻木像做裝飾品。到了隋唐時期,根藝發展已趨於繁榮。《李泌傳》裡有李泌用天然樹根製作”龍形爪”獻給皇帝的記載。清代的根藝作品《玉玲我齡》、(《風凰》等作品更是在上海豫圓陳列至今。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藝作品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時代發展,根雕藝術不斷髮展日臻成熟、根藝生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創作水平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根雕藝術以其獨具匠心、沙壁天成的藝術感染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畲鄉資源豐厚,看你有沒有慧眼

景寧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為根雕的發展提供了豐高的自然資源,從事根磁業的金鄉人根據樹根的自然形狀,進行構思造型,有的可作實用傢俱如花盆架、電視架、筆商、龍頭拐等,有的構成動物造型,如牛、馬、龍、蛇、風等,還有的構思成人物造型,如傳說中的八仙過海、,許仙白娘子及現代人物等,構思獨特,形象通真。

積製作過程:一幅好的根雕作品,其製作過程並不十分複雜,一般情況下,根雕工藝品的加工程序有以下幾個環節第一步是採集根材。根雕材料貴在自然,好的根材不可能隨處可見,而是要花一香苦功夫去採集。山崖、山林、河畔、石場,甚至老百姓的柴火房,都是具有定天然造型的根材橢息處,採集時只要多個眼,就有發現好的根材的可能和希

望,採集根材最好在初春或冬季,因為這時老樹葉落盡,嫩樹葉沒有長出,容易發現好的根材

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畲鄉資源豐厚,看你有沒有慧眼

第二步是去皮清汙。發現好的根材,力求完整取回後,去皮清汙工作要做好可採用鮮和浸泡兩種方法去皮。鮮剝法一般用於剛採集到的新鮮根材。具體體做法斷口處起到除。浸泡法適用於放置時間較長的乾枯根料,辦法是將根材浸入水中數天,具體天數視根材大小而定,直至可剝除為止,其間還要小心仔細地清除根材上的纖維和孔原內的泥沙,千萬不要損傷根材部位和破壞根材紋理。

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畲鄉資源豐厚,看你有沒有慧眼

結合根材的自然形狀很好地構思,加工成何種造型為好。根據經驗,有的根材可一眼就能看出造型,而有的根材則需要琢磨多日,有的需數日甚至一兩年才能激發靈須,斷面用火燒加工成自然洞穴,凸面可加工成瘤狀,達到自然美的效果。雕時不要刻意追求形貌通真的形象,而要把握以天然為主,以抽象誇張、變形等來體現根的天然所形象,增加其欣價值。有些根料殘缺不全時,可選用同一質地的根料通行拼接,但法要精巧,不要要留下痕跡。

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畲鄉資源豐厚,看你有沒有慧眼

第五步是打。用性或粗砂布將根料打磨一遍,要將傷口痕跡磨平,再用細圖秒布拋光,使其表面光澤可鑑。要注意儘量多用砂布不用銼,用用砂布或鋒磨擦時,用力要均勻,程免破壞它原有的色澤和紋理。

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畲鄉資源豐厚,看你有沒有慧眼

第六步是上色。上色的好處是可使根雕工藝品保持自然色澤,並能防止蟲蛀和屬定,延長其壽命。在刻成型並經打磨的根雕作品上上色,主要原料是清漆,在根作品上反覆塗三追即可。凡是實用根雕工藝品,如花盆架、電視架等、還要上調合漆,使其古色古香,增強典雅的藝術效果。

第七步是命名。好的根雕工藝品要配上好的名字。命名時要根據其造型特徵和意境全面考慮,最好先多起幾個名字,從中挑選出最能體現根雕作品特徵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