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暢談:為什麼稱未婚女子為“黃花閨女”?淺析其文化風俗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古代女子將貞潔看得十分嚴重,出嫁前若是和別的男人有染,就會被社會輿論譴責為敗壞風俗,連累家人出門也會無臉見人。丈夫死後推崇守節,立貞潔牌坊,此謂“一女不侍二夫”。所以

女子的貞潔能跟男人的骨氣、氣節相提並論,常將青松、翠竹比喻男人有骨氣,有節操,而菊花就用來形容女子能守身如玉。

“黃花閨女”的黃花原是菊花,菊花品質高潔,陳毅有詩《秋菊》: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文化暢談:為什麼稱未婚女子為“黃花閨女”?淺析其文化風俗

首先我們從古代女孩子的裝扮上說起。

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都喜愛在臉上“貼花黃”。花黃就是用採集的花粉,做成黃色的粉料,再用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蜒翅膀等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沾滿黃粉之後將其粘貼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也有用黃顏色的飾粉直接在額上或臉頰兩側畫上各種花紋的。“貼花黃”是少女特有的妝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詞。

根據南朝陳後主《採蓮曲》中雲:“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北朝民歌《木蘭辭》裡,木蘭恢復女兒打扮的一個標誌就是“對鏡貼花黃”。可見貼花黃是古代少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裝扮。

文化暢談:為什麼稱未婚女子為“黃花閨女”?淺析其文化風俗

其次我們按照風俗來看。

少女出嫁後就要另作一番打扮,因此古代民間有俗諺說:“今朝白麵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時間久了,“花黃”兩字顛倒用在“閨女”一詞前面,構成了“黃花閨女”一詞,這一用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詞。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黃花閨女”也喻指沒有過性行為的年輕女性。

最後,我們從文化典故來看。

根據《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所言:“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據說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宮裡玩累了,便躺臥於宮殿的簷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一陣風過去,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就常將梅花貼在前額。

文化暢談:為什麼稱未婚女子為“黃花閨女”?淺析其文化風俗

壽陽公主這種打扮被人稱為“梅花妝”。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綜上民間傳說所述,貼花黃之風俗比劉宋時期早,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於劉宋的,北魏一個普通民間女子早已貼花黃,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民間流傳的“貼黃花”習俗直到金、元的遊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後,才慢慢消失。未婚少女們雖然從此不再貼黃花,但“黃花閨女”一詞作為未出嫁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一直流傳至今。​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