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揭陽“看到月”風俗

(來源:林道成,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揭陽“看到月”風俗

林道成

揭陽“看到月”風俗


解放前,揭陽有一風俗,女兒嫁出之後,必須是四個整月後才能回孃家省親,叫做“頭返厝”。但在這頭返厝之前,卻有一風俗,叫做“看到月”。

“看到月”就是在女兒出嫁後,將要滿月之際,由雙方擇個好日子,讓母家備辦豐厚的禮物,並由新娘的一位小弟弟,未成年的,前去看望姐姐,沒有弟弟的,侄也可以,堂弟也無妨。只要是男的,年紀小便可以。

禮物豐厚“路雞”必備

“看到月”時,母家須備辦許多禮物,既豐厚又特殊。說豐厚,有:發粿一葫,花粿幾百個(一般是240~420個),小米120~240個,大包(肉餡)24~32個,還有三牲或五牲一副,裝在竹木盛裡,滿滿一擔或二擔。說特殊,是禮品中有兩隻活的雛雞,一公一母,同盛在一個竹篾編成小籠裡,籠子被染成紅色。這兩隻小雞,稱“ 路雞”,就是說,由這兩隻雞帶路,女兒今後可常回孃家。這兩隻小雞,就放在男方家庭飼養。

花粿精緻代代相傳

禮品中的“花粿”是粿品中的上珠,它不但用料講究,做工也特別精細。粿坯以薯粉為料。選上等的番薯,磨碎洗粉,再經三幾次漂白,和水,煮半熟,然後多次揉搓,不斷灑上乾粉,使它柔軟有彈性,才可作粿坯。粿餡是以綠豆米(去殼蒸熟)為主,拌以川椒等香料,加蒜白(大蒜去葉挑絲切碎)。做粿時再加上醃肉、蝦米、香菇絲、翅脯等,做成有小碟面那麼大的扁圓粿形,然後用薄銅片打成的鑷子,鑷子有似指甲鉗,嘴口製成不同花紋。由輕力巧手的婦女,在粿面上鑷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花紋,就像一朵小巧的花。鑷子花紋不同,婦女們心裁有異,故而花粿便會成為各式不同的花朵了。在鑷花樣時必須力輕手巧,鑷太深,粿坯破了;鑷得太淺,弄不成花瓣。必須是恰到好處。鑷花瓣時,鑷子必須不斷蘸點花生油。蒸熟之後,個個雪白透亮,柔潤軟滑,清香四溢,令人喜愛而不甘入口。為備辦“看到月”的花粿,必請鄰居及親友協助,因為是地方的一種習俗,所以,鄉村中都不乏這方面的能手,代代相傳,巧手很多,故能很快完成。

至於“小米”的製作,比花粿簡單,粿坯是用麵粉和水,加點食糖、“黃枝”(染料)做成的,裡面的粿餡是竹筍或浸透的筍乾,也有人用蘿蔔切成粒,有綠豆那麼大。煎炒時加香料及豬肉、香菇、蝦米,加點甜豉油。粿形似個小葫蘆,又像一粒小石榴,色澤淡黃,味道佳美。

男家設席宴客觀禮

這些禮品,裝成兩擔竹(木盛),專請兩位青年挑送。又請曾作陪嫁伴娘(中年以上婦女)引路,小舅子(新婦之弟)為主角,來到男方之家。男家請四鄰及族中長輩,前來觀看禮品。中午則設席宴客。親家、親姆、阿郎都必須給新來小舅紅包,錢越多越體面,叫做“巴笠耳”,下午,收了大部分禮品,送阿舅回家。

禮品收後,送給親族及鄰居,味道好的受人稱讚,新婦臉上有光。若太儉,粿品配料差,則議論紛紛,新婦抬不起頭來。

“看到月”這一民俗,直至解放才告停止。因其奢華又不公道,故而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