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快樂教育”是騙局、陰謀與謊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出國留學已經轟轟烈烈地流行了近二十年,不僅留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小,甚至有很多父母舉家移民,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接受國外的教育。

然而,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焦慮並沒有以移民為終結。相反的,很多家長在孩子接受西方式的教育幾年後產生了諸如震驚、不解、失望和後悔等情緒。而所謂的西方“快樂教育”也因此屢屢被拉出來“批鬥”,並如下圖所示被稱為“騙局”、“陰謀”、“謊言”等。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網絡截圖

而筆者作為澳洲某中文學校的校長,在日常工作中也接觸到了大量類似的想法。筆者雖然為我們不再一味地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進步而感到喜悅,但同時又為西方教育蒙受的不白之冤感到遺憾。

在這裡,筆者僅以自己曾為教育系留學生和多年在國外從事教育事業的經歷,為大家呈上對此現象的分析,希望能幫助每個家庭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文章將會討論以下問題:

  • “西方快樂教育”是個偽命題

  • “快樂教育”本身就是個不完整命題

  • 西方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西方快樂教育”是個偽命題

當筆者剛接觸“西方快樂教育”這個題目時,就產生了莫名的怪異感。在廣泛閱讀了相關文章,並在中英文的搜索引擎上以“快樂教育”為關鍵字搜索後,終於發現了問題的關鍵,那就是:

“西方快樂教育”是個偽命題。

之所以稱之為“偽命題”,就是說西方現代教育體系中並不存在以快樂或輕鬆命名的教學流派甚至具體教學方式。(這裡的“西方教育”特指筆者所處的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教育環境,但就筆者的觀察,也基本適用於其他與英美文化發展程度類似的文化體系。)

幼兒教育因其教育對象年齡和各項能力的特殊性,理應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快樂”、最“輕鬆”的階段。但如果我們在維基百科上搜索幼兒教育的英文(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我們可以看到(如下圖)全篇沒有任何地方使用“快樂”(Happy)一詞。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網絡截圖

又如澳洲國家幼兒教育大綱所示(下圖),幼兒教育的三項學習願景和五項學習成果裡都不包含“快樂”一項。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網絡截圖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用英文搜索國外的不同教育分支,比如中小學教育、語言教育、音樂教育等。在各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闡述中,都很少見到對“快樂”或“輕鬆”這類詞語的直接使用。

既然如此,那西方“快樂教育”一詞是怎麼出現並流行起來的呢?總結下來,原因有三:

1 對東西方教育差別的片面理解

對於沒有在國外接受過初級教育(中小學),也非國外教育從業人員的國內家長,“快樂”和“輕鬆”的確是東西方教育最直觀的差別。

國外孩子更短的上課時間,更少的作業和考試壓力,獲得的更多的鼓勵和表揚,都讓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顯得更加隨心所欲、無憂無慮。

然而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這些表面現象,就會為西方教育蒙上一層美麗但虛假的面紗,就會期待國外的每一個孩子都能用更少的時間、更輕鬆的方式,統一步伐地走入社會的精英階層。

2 對西方教育理念的錯誤解讀

由於東西方人文理念截然不同,且西方教育流派繁多,更新迭代頻繁,再加上語言的障礙,我們很容易對西方教育理念作出不準確甚至錯誤的理解。

這裡可以用澳洲教育裡著名的“遊戲教學法”(Learn through Play)打一個比方。很多人看到“遊戲”一詞,尤其是英文的play,就直接把它等同於孩子玩得高興。

但是其實,孩子是否能通過遊戲教學法提高能力,與玩什麼遊戲、怎麼玩、跟誰玩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聯繫,需要成人的精心策劃。最重要的是,遊戲教學法並不保證孩子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是“快樂”的,他也有可能遇到挑戰,甚至因為挫折而不開心。

類似容易讓人直接與“快樂”掛鉤的西方教育關鍵詞還包括:“興趣”、“自信”、“成就感”等。

3 留學移民機構的刻意炒作

用“快樂教育”定義西方教育,與國內普遍的“壓力教育”作以區分,十分能夠吸引家長的眼球。

同時抓住了國內外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很多留學移民機構大力炒作國外教育的快樂、輕鬆,而對國外孩子同樣要經歷的競爭和升學壓力避而不談。這正如很多教育機構宣傳的“XX天學會XXX個單詞”一樣,屬於誇大宣傳。

“快樂教育”本身就是個不完整的命題

即使去掉“西方”二字,“快樂教育”依然是一個不完整的命題,因為它沒有闡明下列兩個問題:

1 快樂是什麼?

首先“快樂”本身就是一個定義很模糊的詞。在中英文的字典裡,都提到了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會感到快樂。著名的“棉花糖”試驗證明,孩子更傾向於滿足眼前的需求,年齡越低,他們相對越短視。

這個規律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在國外接受教育的孩子,並不像很多人想象地那樣更無條件地“熱愛”學習。其實現實中,他們也會拖拉著不肯寫作業,也會懼怕考試。

相比聽任或強制改變孩子對短期快樂的追求,西方教育會注重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內在動力和長期堅持的毅力,幫助他們將學習融入自己的自由意願中。

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也經常充滿了反覆和挫折,與很多人對西方“快樂教育”的解讀相牴觸。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2 是誰的快樂?

同樣由於孩子在心智上的不成熟性,如果只籠統地用“快樂”或者“輕鬆”定義一種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現家長越俎代庖的現象。

如果家長理解並支持孩子的興趣,只是在視野的長短上與孩子產生分歧,比如熱愛音樂的孩子因為一時練琴困難而產生退縮的想法,家長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孩子堅持下去,即使孩子經歷短暫的情緒低落,從根本上依然是以孩子的快樂為目標。

但是如果家長並不理解也不支持孩子的興趣,認為他們感受到並想要追求的快樂不切實際,比如放棄上大學而環遊世界或者成為流浪歌手,那麼這時孩子接受的教育到底算合格的“快樂教育”還是讓人苦惱的教育呢?

西方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

筆者在墨爾本的中文學校Real Mandarin,既招收中國孩子,也招收澳洲本地孩子,大部分的學生上私立學校,但也有很多學生來自公立學校。

但是由於筆者的中文班屬於校外興趣特長班,家長願意送孩子來學習中文,至少表明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有一定的要求。

在這裡,筆者就以老師的視角通過分析澳洲教育體系(幼兒園至高中;公立和私立學校),為大家呈現西方教育最真實的面貌。

1 外國孩子學習到底輕不輕鬆?

一如前文分析的“快樂”,“輕鬆”也是一個定義很模糊的詞。就像人們的飯量一樣,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有的孩子每天一個特長班,依然活力十足;而有的孩子一週兩個特長班,全家雞飛狗跳,人心惶惶。

其實在任何國家,一個人想要走得更高、獲得更大的成就,不管是金錢、地位或創造發明,都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比如筆者有一個猶太裔的中文學生,他不僅中文學得很好,還學習希伯來語和兩門樂器,是墨爾本少年合唱團的成員,同時年年在學校的數學競賽中獲獎。

一般人聽到這種“別人家的孩子”,都會習慣地給他貼一個“聰明”的標籤,再加上他的父母都是成功的專科醫生,大家就更容易忽略他從小到大在學習上付出的額外努力。

可是但就中文來說,這個孩子從三歲開始,雷打不動地每週六早上八點半上中文課,從未因生病以外的原因請過假,而且作業完成率也是筆者眾多學生中當之無愧最高的。

雖然如此,外國教育的確沒有中國教育散發出的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感。但是與其說國外的孩子學習輕鬆,不妨說他們和家長的焦慮感更低。

而歸根究底,這是因為西方教育,或者說整個社會,對所謂的“成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和標準。孩子在學習中不需要為了補自己的短板而疲於奔命,他們關注的是如何讓自己的長板更長,成為絕對優勢。

比如上面提到的這個猶太裔的孩子,雖然他的父母都是醫生,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要求過他也要做醫生。這個孩子對機械工程很感興趣,他的父母就蒐集了各種各樣汽車和機器人的模型讓他研究。

即使是音樂、美術甚至電子遊戲這樣的專業,也很少被安上“不穩定”的帽子而受到家長的反對。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2 西方教育到底公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個巨大而嚴肅的社會學題目,在這裡筆者不敢妄斷。不如就根據某些批判西方教育的輿論,來看西方教育是否比中國教育更“不公平”。

很多所謂揭露西方教育“騙局”的文章喜歡用中國的高考為例,證明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即使考試殘酷,但窮人的孩子依然有機會鯉魚躍龍門,改變自己的出身。

然而事實上,西方的高考也是以分數為錄取標準(比如澳洲的VCE考試)。就算有一些老師推薦的成分存在,但絕對不會以此為主,更不會像某些影視作品描繪的那樣,只要有實力人士推薦,一個人就可以隨隨便便地進入名校。

又有的人說,在國外想要學習好,成績好,就只能上私立學校,並且花大量的金錢讓孩子通過特長班或者家庭教師得到額外的學習機會。而國內大部分地區以公立學校為主,孩子不需額外的花費就能保證學習成績。

這樣的說法依然經不起推敲。

首先,國外的公立學校普遍存在被中國媒體妖魔化的現象。就拿筆者所在的墨爾本來說,很多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完全不輸私立學校,孩子甚至要通過考試才能入學。

並且,並非所有能夠幫助孩子提高競爭力的知識都需要通過特長班或家庭私教課才能獲得。還是用前面提到的那個猶太孩子為例,他遠超同齡人的數學成績完全來自他爸爸自己的輔導。而他爸爸的輔導方式,就是堅持陪孩子練習口算和在孩子能接受的範圍內超前學習。這種程度的輔導,一般數學水平的家長其實都勝任有餘。

同時反觀國內,雖然公立學校的絕對數量超過私立學校,但是近年來優質學區房價格的水漲船高,各種補習班的風行,都在挑戰著所謂的“教育公平”。

而且在任何公立學校裡,成績優異的孩子都是少數,那剩下的絕大多數成績普通的孩子,真的能證明國內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比國外公立學校的好嗎?

3 西方教育真正推崇的理念是什麼?

以筆者的觀察而言,相較於籠統的“快樂”、“輕鬆”等詞,西方教育真正推崇的理念有以下四點:

鼓勵尋找並堅持自我。

與西方文明對個人意願的重視一脈相承,西方的教育從小就鼓勵孩子尋找並堅持自我,也就是如下圖澳洲幼教大綱所謂的“身份認同感”。我們可以看到該大綱使用了很多非常具體的形容孩子感受的詞,諸如“安全”、“受支持”、“獨立”、“自信”等,而非泛泛的“快樂”。

就拿筆者最熟悉的幼兒園課堂來說,不管是畫畫、做手工,還是講故事、做遊戲,絕大部分教學活動的目的都是鍛鍊孩子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而非獲得一個統一的成績。

又如筆者學生很喜歡的英國繪本《我不知道我是誰》,兔子達利通過觀察各種動物和一系列的事件,最終相信自己是一隻兔子。國外這種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自己的童書很多,從側面印證了西方社會鼓勵孩子尋找自我的教育理念。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網絡截圖

培養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

一個人做任何事都需要動力,而一個人學習的動力可分為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據各種研究數據表明,內在的學習動力比外在的學習動力更重要。內在學習動力不僅能讓孩子在當下的學習過程中更專注,甚至能讓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持續學習和進步。

相反的,外在學習動力即使能讓孩子暫時堅持學習,但是不足以讓他們在學校以外自發學習。而且過分依賴外在學習動力,甚至會讓本來對學習感興趣的孩子逐漸喪失內在的學習動力。

比如筆者接觸過的一些不喜歡學中文的華裔孩子,他們並非從小就反感中文,相反地,由於他們的家人會說中文,他們有很好的基礎和一定的興趣。

然而,很多孩子被送到傳統的、枯燥乏味的中文學校上中文課,久而久之,他們原有的學習動力逐漸消失。雖然很多家長試圖用獎勵或懲罰的辦法逼孩子堅持,效果也是相當的不理想。

又比如很多人追捧國內嚴格的基礎教育,認為國內的孩子算數快、認字多,遠超國外。然而,每年高考之後都會出現的扔書、燒書現象,在國外聞所未聞。

青少年對這種野蠻發洩的需要,應該可以為國內大學生沉迷遊戲以及中國成年人閱讀量世界倒數提供一些解釋。

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雖然孩子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西方教育同時強調對孩子抗壓能力和堅持不懈的培養。

很多時候,孩子的興趣好像來得快,去得更快。但當孩子主動學了半年鋼琴以後,提出“不喜歡“了,孩子是真的徹底喪失了學習興趣,還是因為畏懼練琴的困難而想要退出,這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西方教育提出老師和家長應該通過鼓勵和各種方法,幫助孩子接受挑戰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克服困難並享受到成就感。這樣一個完整的學習體驗,能夠讓孩子對學習本身產生積極的印象,變得更熱愛學習。

重視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與中國文化裡“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截然不同,西方教育認為家長才是唯一有權利為孩子(尤其未成年)做決定並負責的人,學校和老師只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和輔導。

如果孩子需要額外的練習或者拔高,都約定俗成地由家長自己負責。這樣的區別,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中國家長移民以後,對國外的學校產生了諸如管理鬆散、不負責任等評價。

比如筆者所在的澳洲,孩子從學前班開始學習英文拼讀。雖然老師在課上會講授字母表和拼讀規律,但孩子真正的練習是通過每天帶回家的分級讀物完成的。閱讀分級讀物的過程和質量完全由家長負責,老師很少詢問,也基本不會干涉。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分級讀物

並且並非只有便宜的公立學校會這樣做,大部分的私立學校也是如此。但這並不能說明外國老師不負責任,而是代表了他們對每個家庭的尊重。因為並非每個家長都認為乘法口訣或者打網球是必備技能,只有家長才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付出額外的精力。

結語

長久以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都牽扯著每個家長的心。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家長產生為孩子選擇更優質的教育環境的願望是非常自然的,也應該被理解和支持。

然而,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因為語言障礙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和滯後現象,以及無良商家的不是宣傳炒作,家長很容易陷入對西方教育的誤解。

筆者在這裡要建議家長在考慮孩子留學或全家移民的時候,多做研究,不懂就問,並且全面考慮所有家庭成員是否能夠適應西方教育對學習不同的定義和期待,切忌削足適履,事後悔恨。

即使孩子在海外學習過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家長抱持著開放的心態,與老師和校方及時有效地溝通,大部分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而家長以身作則、解決問題的過程,對孩子也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

文章轉自外灘教育,作者Jessica,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