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傢俱是各類文物中與人最親近和熟悉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它。比如床,人一生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離不開它。

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明晚期 黃花梨天圓地方架子床

觀復博物館藏

但我們現在用的床和古人不同,看上圖我館展出的“明晚期黃花梨天圓地方架子床”。這種架子床多在北方使用。在南方地區多用拔步床,如我廈門館展出的櫸木拔步床。

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明晚期 櫸木拔步床

廈門觀復博物館藏

這些床形我們並不算太陌生,但也是大多數人的祖父或曾祖父輩才真正使用過。我們今天使用的床不是擺放在一角,而是放在房間的中央,沒有三邊圍欄而是兩側或者三邊都可以隨意上下,這是受西方傢俱文化的影響,蘊含著男女平等的理念。

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17-18世紀 西式架子床

法國凡爾賽宮藏

您看上圖法國凡爾賽宮展出的西式架子床。我們的架子床或拔步床都是隻能一側上下,有內外之別,也就形成了尊卑先後的禮數。夫人要睡在內側,老爺睡在外側,夫人要起夜或者請老爺坐起從他身後下床,或者繞行老爺腳下,切忌從老爺身上橫跨過去,是不是很麻煩?其他常用的傢俱還有桌椅等,看我館展出的明晚期黃花梨祥雲紋三彎腿方桌、黃花梨圈椅。

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明晚期 黃花梨祥雲紋三彎腿方桌

觀復博物館藏

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明晚期 黃花梨圈椅

觀復博物館藏

床和桌椅等傢俱都是人們習慣於高坐即垂足坐以後才出現的,而在唐代以前,中國人也是習慣於席地坐的,與今天的日本、韓國、朝鮮一樣。那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從席地坐轉變為垂足坐了呢?

話說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割據政權,史稱南唐,第三代皇帝大名鼎鼎,叫李煜(李後主),擅長作詞繪畫,他的“一江春水向東流”膾炙人口,流傳至今。但李煜不懂得治國理政,在宋國的打壓下,步步退縮。面對危局,李煜想委派有能力的重臣韓熙載來主持國政,但又對他不太放心。韓熙載對南唐的前景憂心忡忡,也不想擔當重任,整日飲酒作樂,歌舞昇平。李煜便派宮中的畫師顧閎中去參加韓熙載的家宴,瞭解情況。回來後,顧閎中畫了一幅長卷給李煜交差。

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五代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人的起居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宋代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全畫分五幅,以屏風間隔,其中第四幅的“清吹”中,韓熙載盤腿坐在靠背椅上,生動地說明了在殘唐時期,人們已開始垂足坐的生活而又保持著席地坐的習慣。經過殘唐、宋初的轉變、過渡階段,到了北宋後期,人們已經基本上習慣於垂足坐了。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有很多長條凳,都是垂足坐的坐具方式了。

只為傳播弘揚傳統文化(圖文來源觀復博物館網站,侵刪,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