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次訪華,默克爾為何對中國情有獨鍾?

11次訪華,默克爾為何對中國情有獨鍾?

邱 林

在西方領導人當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中國是最具獨特性的。從2005年當選至今,默克爾已在總理位置上幹了13年,期間訪問中國10次,幾乎每年都來。從西南到東北,從沿海到內陸,從城市到農村……每次來,默克爾幾乎都會去一個新的地方。難怪德國駐華大使柯幕賢稱她是“來華次數最多、最瞭解中國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默克爾每次訪華,總給人留下的印象是——她對中國情有獨鍾。在她擔任總理的這十多年,德國對華出口急速攀升,其中2008年到2009年的經濟危機是重要拐點,當德國對歐洲其他國家出口下降時,崛起的中國市場對德國來說越來越重要。

從更深層次分析,默克爾頻繁訪華,是基於當前國際形勢風雲變換、危機迭出,在解決之道上,中德有相似的主張,都堅持和平主義、主張通過外交手段化解衝突。近年來中德兩國外交均更為積極,有必要及時協調政策,在國際舞臺上強化合作。

在歐盟主要國家中,默克爾主政的德國在歐美聯盟中獨立性算是最強了。在2003年,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發動伊戰時,德國因不贊成,被罵作“老歐洲”;上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拉攏歐盟主要國家轟炸敘利亞,得到英國、法國的積極響應,但德國卻回答不參與。這說明默克爾是個現實主義者,並不唯美國馬首是瞻。

特朗普對德國並沒有什麼好感,默克兩次去華盛頓,特朗普都沒有給她好臉色看。今年4月,默克爾在華盛頓期間,特朗普與默克爾的談話時間只有20分鐘,一杯茶都喝不完;2017年3月,默克爾到訪白宮,特朗普只給了她15分鐘時間。從默克爾與特朗普個人關係看,兩人兩次見面時都表情僵硬,場面尷尬。

也許默克爾並不在乎這些。在美國和一些國家對德國評頭論足時,德國卻默默地與中國做生意賺大錢,中德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2017年中德貿易額達到1866億歐元,中國連續第二年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這就是默克爾聰明的地方,看看中國公路到處奔跑的德系汽車就知道了。

中德走近必然是由利益捆綁所決定,其雙邊貿易多年來一直佔中歐貿易近1/3,比中國與英、法、意三國貿易總和還多。德國諸多企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很高,如大眾汽車64%的淨利潤、蒂森·克虜伯電梯19%的銷售額均來自中國市場。對於出口額佔GDP 40%以上的德國來說,開拓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實際上,中德之間已經形成一種的共生關係:德國需要出口市場,中國需要德國技術。“經濟上,中德兩大工業巨頭從未如此依賴過對方”這句評語在西方媒體上流傳,兩國政府進入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相互信任的階段,這種互信度在中國與歐洲國家之間達到歷史最高點。

當然,國際政治中並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默克爾頻繁訪華,其核心是代表歐洲利益來到中國,中國也支持德國在歐盟內部發揮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世界經濟陷入動盪與危機後,中德兩國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都肩負著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擺脫經濟危機的責任。

德國是歐洲的“三駕馬車”之一,更是歐盟的重要成員,因此,發展中德關係,對於提升中歐關係的意義不言而喻。德國目前正在穩步提升其在歐盟中的影響力,也正面臨如何將自己的經濟影響力轉化成外交影響力的問題,所以,中德之間討論的問題往往可以很快在中歐關係層面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