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一捧雪传奇》话本与《一捧雪》剧本,分别出自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范允临和明末清初一代戏剧大家李玉,距今约400年矣,后世如京剧、徽剧、晋剧、汉剧、秦腔、豫剧、曲剧都有改编,流传极广。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玉杯传奇

明朝嘉靖年间某个冬天,太仆寺正卿莫怀古的管家莫成在街上遇到一个穷困潦倒的字画匠,名叫汤勤。莫成将汤勤带回家中,替主人莫怀古裱糊名家书画。

莫怀古见汤勤衣服褴褛,冻得浑身哆嗦,就让莫成拿来桌上只玉杯中的美酒,请汤勤喝下暖暖身体。汤勤接过玉杯,只见杯中雪花飞舞,顿觉玉杯非凡。在莫成领他用饭时,他借机相问玉杯。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京剧《一捧雪》中的汤勤扮相

莫成告诉汤勤,玉杯名曰“一捧雪”,源于和氏壁,玲珑剔透,造型奇特,巧夺天工。酒斟盏中,夏日无冰自凉,冬日无火自温。更为出奇的是,不论春夏秋冬,盏中只要斟上美酒,就见雪花飞舞的奇观。是故,这个玉杯就有了“一捧雪”的美名。莫成说完“一捧雪”的来历,切让汤勤严守秘密。

次年中秋,从北京城里传出相国严嵩广收门客的消息。莫、严两家本为世交,来往亲密。如此这般,莫怀古就把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的汤勤,介绍到了相府。当然,为的是密切与严嵩的关系,企望严宰相择机提拔重用自己。

严嵩贪恋古物,大凡传世国宝、天下珍奇、名人手笔、古玩玉器等,只要听闻,就会不择手段地弄到自己手里。而汤勤,正巴瞅准了这一点,趋炎附势,就将莫怀古家藏“一捧雪”的事密告严嵩。

严嵩一听,拍案叫绝,次日吃过早饭,就命儿子严世藩带着汤勤到了莫府,希望莫怀古将“一捧雪”赠与相府,严世藩说:“家父素有玩赏古董的爱好,相信世兄一定能割爱相赠。”汤勤附和:“严莫两家多年世交,区区一盏酒杯,何分彼此。”

莫怀古进退两难,长吁短叹,说:“玉杯虽小,乃是先人遗物,岂能唐突易手?容我择吉日祭奠列祖列宗之后,再送严府不迟。”莫怀古把莫成唤来商量此事,最后决定将一只赝品玉杯献给严嵩。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审头刺汤

严嵩得到“一捧雪”后大喜,升莫怀古为太常转眼间,中秋佳节来临,满朝文武都到相府拜贺。酒过三巡,严嵩拿出“一捧雪”,想让大家一饱眼福。观赏之间,汤勤识出玉杯为假,相告严嵩:“这杯是假的,赝品。” 严嵩一听,大声怒吼:“大胆莫怀古,竟敢戏弄老夫!明日一早,前去莫家搜查!”

次日黎明时分,严世藩与汤勤带领500人马,把莫府围了个水泄不通,此时莫怀古,早已逃走,“一捧雪”已被莫成藏起。严世藩搜查一遍,不见玉杯。严世藩气急败坏,就将莫怀古夫人李雪艳捆绑起来,带到了严府,并在朝参奏莫怀古,广散缇骑,四处捉拿。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京剧《一捧雪》中的李雪艳扮相

莫怀古出逃,不想在蓟州就被拿住。蓟州总镇戚继光有心救莫怀古但苦于无计,此时莫府管家莫成愿舍身救主。于是,戚继光将莫成斩首以当莫怀古,将人头送往到京城,莫怀古因而得机逃往古北口。

不想,“莫怀古”首级又为汤勤所识破。锦衣卫陆炳奉旨调查,并将戚继光拘捕。严世蕃命令令汤勤会审,在会审之时,陆炳欲一直断人头为真,汤勤却坚持为假。最后,提出莫怀古夫人李雪艳以辨真假。

在李雪艳的暗示下,陆炳看破汤勤意在得到李雪艳,原来雪艳姿色出众,汤勤在莫家之时就心怀歹念。同时,陆炳又想开脱戚继光,无奈之下,将李雪艳断与汤勤为妾,汤勤才答应不去追究人头真假。

洞房花烛之夜,汤勤得意忘形,神魂飘荡。雪艳假献殷勤,左右侍奉,把汤勤灌得醺醺大醉。三更时分,雪艳潜入书房取出宝剑,刺死汤勤,而后自刎。这便是京剧名段《审头刺汤》。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刺汤

再说莫怀古,几经辗转,流落到河南新野县西北一个“三不管”地方,在此隐居下来。为纪念夫人贞操,也为了隐匿自己,莫怀古改姓为“李”。

又过了多少年,子孙们为了不忘祖先,遂云“莫李”。这,就是新野歪子镇“莫李”的由来。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依据家谱撰写的莫李家族碑,不仅记载了莫李家族的变迁史,还详细记载了“一捧雪”事件,当是研究“一捧雪”的一个较好的史料依据。

玉杯出世

1979年5月16日,《光明日报》刊发《豫西古城新野发现明代玉杯“一捧雪”》的消息,披露“一捧雪”为国家二级文物,这件“国宝”的藏主,就是新野县歪子镇莫李营村的“莫李家族”。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一只玉杯,和它的传奇

新野文化馆藏明代玉杯“一捧雪”

同年,新野县文化局前副局长魏忠策先生怀揣“一捧雪”前往北京,请教中国古玉器鉴定权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伯达先生。杨先生只能就物论物:就制作工艺而言,“一捧雪”是明代中期遗物,就文物价值而言,“一捧雪”可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一捧雪”玉杯,杯盏牙白,略透淡绿,雕刻精妙,造型奇特,口径7厘米,深2.5厘米,壁厚0.2厘米。

杯身之下,巧妙借用和田玉酷似天然梅枝的俏色,琢出一剪梅枝攀缠杯体,17朵梅花附着梅枝,形态各异,或吐蕊滴翠,或含苞待放,或花儿怒放,而遒劲有力的梅枝承托的杯盏,则被雕凿为一朵一花五瓣、正在盛开的梅花。

杯盏的底部中心,巧借俏色,又雕凿了一朵洁白的梅花花蕊,杯似众星托月,花犹暗香浮动,杯身右侧梅花花枝分生两杈,盘旋而上,与杯的底部、顶部有机衔接,两杈之中有一椭圆智孔,恰可伸进食指,是一自然天成杯的把。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玉杯一捧正好观赏,自是《一捧雪》戏剧将之升华为“杯中斟酒,夏日无冰自凉,冬日无火自温”,“酒入玉杯,有雪花飞舞的奇观”,并言说其为和氏璧雕凿,既是“戏说”的需要,也是顺理成章的演绎。

而通过故事与戏剧本身,《一捧雪》借“一捧雪”更提炼出一种哲理—— “一捧雪”寓意怀古藏宝一如双手捧雪,瞬间既有,瞬间即无……

由是,《一捧雪》奉劝世人有即是无,切“莫怀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