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大學生活是何樣?數百件實物照片述說交大學霸故事

40年前,一聲恢復高考的春雷喚醒了一代青年蟄伏已久的求學夢想,2800餘名77、78級學子從五湖四海匯聚到上海交通大學。他們有著怎樣的高考經歷?他們是如何不負青春度過大學生活,改變自己的命運?

6月8日至23日,“只爭朝夕的歲月——上海交大77、78級校友入學40週年專題展覽”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77、78級交大“學霸”當年的高考准考證、錄取通知書等134件珍貴的實物展品和豐富的圖文資料首次向公眾亮相,述說著那代人的韶華歲月。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55071班的女生在校門前合影。本文均為 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1980年6月,91081班男生寢室合影。

年齡最大的32歲,最小的只有15歲

學生證、校徽、飯票……充滿時代印記的134件實物展品、270張圖片以及豐富的文獻資料,跨越40年時光首次亮相。

據介紹,這些展品大多從交大校友中徵集而來。整個展覽分為“機遇·恢復高考春風起”“發展·教學科研雄風振”“奮鬥·渴求新知鬥志昂”“起航·五湖四海青春揚”四個篇章,通過圖片、文獻、實物、多媒體等形式,再現了40年前恢復高考的決策前後學校教學科研的發展變化,展現交大77、78級學子只爭朝夕、刻苦攻讀的風貌。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高考准考證,當年高考報名費只要5毛。

此次展覽還對入學的2800餘名交大學子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分析顯示,這些學子中的男女比例約為7:1,77、78級本科生來自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32歲,最小的只有15歲,來自於工廠、農村、部隊、學校等各行各業。畢業後,他們或是意氣風發地奔赴國家建設的各行各業,或是遠渡重洋走向世界。他們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成為了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建設事業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弄潮兒。

不拘一格錄取優秀學子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1978級應用數學系研究生糜解正在向他的導師程極泰(左)彙報學習情況。

在展覽的第一篇章“機遇·恢復高考春風起”裡,有一張不太引人注目的照片——1978級上海交大應用數學系研究生糜解正在向他的導師程極泰彙報自己的學習情況。這雖然是一張普通的師生討論照片,但對於當時的高校來說卻彌足珍貴。 原來,1978年,由於多年來“唯成份論”思想在人們頭腦中的影響仍存在,“不拘一格降人才”對於一所大學的招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糜解是一名歷史清楚、政治表現好、學習工作成績優秀的中學教師,但他以前被認為“家庭出身不好,社會關係複雜”。

面對這樣的情況,上海交大大膽衝破“唯成份論”的羈絆,在慎重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向上級部門如實地反映情況,並主動表明態度,按照當時“有成份不唯成份,重在政治表現”的原則,錄取糜解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應用數學系研究生,這在當時堪稱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當年10月,《人民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相繼登載社論或文章報導此事,並予以高度評價。也就在同一年的本科招生中,上海交大還錄取了當時被認為“家庭成份不好”的考生30人,佔招生總數的2.1%。許多因“家庭成份不好”而升學有困難的青年,由此看到了學習成材、報效祖國的希望。

校長上講臺親授專業課

“《高等數學》雷英彥老師在講授極限理論時,一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把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數學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讓人即刻理解了‘趨近於零但不等於零’的概念,這也成為我日後在工作中永不停步、追求卓越的動力。”時過40年,77、78級電工及計算機科學系袁繼烈依然清楚地記得任課老師的名字和他們所說過的話。

不單單是袁繼烈,幾乎所有77、78級學子對自己當年所上的課程和任課教師都記得非常清楚,因為在當時,教與學是學校最中心的事。蟄伏了整整11年,77、78級學子對知識和科學的渴望一下子被激活迸發,老師們也恨不得將畢生所思所想所學全都傳授給學生。沒有課本,老師就自編講義、油印教材,用他們對未來的追求和渴望,點燃學子的激情和夢想。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當年的教材。

走上講臺講授專業課的不僅有普通教師,還有校長。

在展覽的第二篇章“發展·教學科研雄風振”有兩張特別的照片:一張是著名電子學家、當年已77歲的時任校長朱物華開設“水聲工程原理”新課,為研究生授課的場景;另一張是1980年時任校長範緒箕在實驗室指導學生。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因為不光是校長,學校的系級幹部也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參加學校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工作。已八旬高齡的時任學部委員周志宏風趣地說:“我年紀雖然老,但我這部機器加點油,還可以用!我要把82歲當做28歲來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祖國無限的教育事業中去。”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時任交大校長朱物華在講課。

“門檻高,基礎厚,要求嚴”,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交通大學副教務長張鴻將交大的教學傳統歸納為這三個詞。

“四年的大學生涯,刻苦自覺的學習,是形成了一種風氣。清晨看見每個人不是在體育鍛煉,就是在背外語;晚上,夜自修各個教室客滿;那時,宿舍教室晚上都是要熄燈的,所以在熄燈後,走廊看書,路燈看書都有,也有買電池,打手電看書的,當然都是在什麼牛莊路、虯江路、中山公園那些電子市場買的再生利用電池,便宜呀。”77、78級應用物理系杜國楨說道。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41083班的金子保每天早起晨跑兩千米,利用食堂買飯排隊的時間背英文單詞。

打開中外高教合作新世界之門

1978年10月,12位上海交大教授組成訪問團,踏上了赴美之路。在展覽第二篇章“合作交流蓄勢待發”章節,能夠找到當年意氣風發的交大訪美團在林肯像下的合影。在美國47天,代表團共訪問了20個城市、27所大學、14個研究單位和工廠,聯繫接觸了200多位美國朋友和400多位美籍華人、校友等,初步考察美國高等教育事業,並向美國各界和廣大校友介紹了國內情況。因為當時中美兩國尚未正式建交,這一項國際交流之舉,可謂“石破天驚”。

當時計算機在美國已廣泛運用於教學、科研、醫療等領域,但交大還沒有這個專業。訪問團與馬里蘭大學朱耀漠、波士頓王氏電子計算機公司王安、朱祺瑤等校友,討論交大建立電子計算機中心之事。此行,身為團長的鄧旭初帶了8萬美元,與王安一番商談後,王安半賣半送給交大3臺電腦微機,訪問團為此花了5萬美元。這3臺電腦,成了交大計算機系的“發家之本”。訪問團還就選派研究生、互派教授講學、交換教材及教學資料問題,與校友們磋商,聽取他們的意見。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鄧旭初組團訪美照片。

上海交大教授代表團的這次赴美之行,架起了上海交大乃至中國高校與海外校友、學者交流的橋樑,開通了中國高校從海外引智和引資的道路。

1981年11月,中國政府批准世界銀行貸款第一個大學發展項目,這是中國高校首次接受世界銀行貸款。當時的很多高校接受這筆貸款後,都選派了本校教師出國進修。時任交大校長範緒箕親自負責交大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他堅持選送了38位優秀畢業生出國留學,併為每位學生聯繫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等一流大學的導師。當時成績優異的倪軍則被選中參加考試。

上海交大的這38位“世行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走出國門的中國學子。如今,他們已成為各個領域的佼佼者,他們之中,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姚一心、美國羅格斯大學終身教授盧毅成、上海會暢通信股份有限公司CEO黃元庚、軟銀中國資本主管合夥人華平,還有交大密西根學院創始院長、現任榮譽院長倪軍。

“學霸”每週學習90小時

工工整整的課程筆記、聚精會神的學習和討論,腳踏實地的教學實踐……展覽的第三篇章“奮鬥·渴求新知鬥志昂”再現了77、78級“學霸”們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的情景。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91071班張國鈞交大期間使用的部分作業本。

77、78級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年齡差距懸殊,背景差異也很大,他們的知識基礎普遍薄弱,很多人在大學之前都有過一段社會經歷:有的當過工人,有的作過知青,還有的可能參過軍。面對這樣零基礎、低水平的現狀,他們表現出對知識、科學極度的渴求和近乎自虐的刻苦讀書態度。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船模拖拽試驗池。

“當時我們每週用於學習的時間竟然高達90小時,而這些時間是靠千方百‘擠’出來的:擠掉了週末和節日,擠幹了娛樂和社交,擠扁了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學霸’就是這樣煉成的。”回憶起在交大惜時如金的學習生涯,上海交大黨委書記、77、78級機械工程系畢業的姜斯憲仍覺著有些難以置信。

同樣覺得不可思議的還有77、78級船舶工程系張炳芝,“我記得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學習刻苦,那個時候就形成了失眠。還以為不知道得了什麼毛病,後來到蘇州醫學院我一個親戚在那裡,到那兒去一查,他說就是腦神經衰弱,實際上就是用力過度。”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內燃機實驗室。

如飢似渴的學習精神,在當時校園裡蔚然成風。“我們犯愁怎麼能在圖書館裡搶到一個空閒的位置,常常以為自己來得夠早,卻總有人比你捷足先登;我們擔心的是學習時間不夠用怎麼辦,食堂窗口前排隊的一點時間也要掏出隨身攜帶的外語單詞本,口中念念有聲;我們執著於每一個問題,下課鈴一響便一擁而上,把老師團團圍住,提問就像連珠炮,絕不放過一個疑問……你追我趕、比學趕超,熄燈後的宿舍總是燭光點點,夏天教室裡、路燈下蚊子多,大家就穿上長褲和套鞋,手搖著蒲扇看書……”77、78級電子工程系張偉表示,面對勁頭十足、求知若渴的學生,學校也特別重視,各門功課都安排了最好的老師,每門主課更配置了輔導教師,進行解疑釋惑。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要把失去的青春奪回來,深深紮根地在那一代人的心裡。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90171班的韓小平宿舍的女生們在一起學習。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舒本仁2800多道高數習題作業本。

年輕人在這裡忘乎所以地汲取知識,但也沒有忘記青春應該有的樣子。學生夥管會組織的食堂幫廚、大禮堂的電影《追捕》、《小花》、校園廣播裡的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中國女排的第一次奪冠的敲盆摔碗的慶祝……這些都是77、78級交大學子共同的記憶。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演出之前。

40年前大学生活是何样?数百件实物照片述说交大学霸故事

1982年2月5日,“英雄杯”大學生籃球賽中,交大男隊以一分險勝清華。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年苦讀時光匆匆而過,1982年,作為恢復高考制度後的首批大學畢業生,上海交大77、78級學子從交大揚帆起航,邁出校門、奔向社會。

第四篇章“起航·五湖四海青春揚”展示了這兩屆畢業生的基本情況。他們中大都進入了六機部系統等國家重點行業,也有部分同學進入社會的其他行業。三十多年過去了,有的同學成了獨當一面的工程師,有的成為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有的引領了中國經濟的向前發展,有的肩負著中國未來教育的使命,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與參與者。

上海交大校長、77、78級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畢業的林忠欽回憶說,“我們77、78級畢業生中的不少人之所以能在後來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應該說與當年求學時養成的這種樂學好學的勤奮精神密不可分,對此我深有體會。”

“77、78級的同學對於整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畢業走向社會之後,他們比較快地擔當起了各行各業的骨幹,整體地彌補了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在這方面我認為大家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上海交大黨委書記、77、78級機械工程系畢業的姜斯憲表示。他也殷切希望全體交大人接續努力,早日把上海交通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為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貢獻更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