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公有云“大型廠商”陣營,Forrester如何評價浪潮雲?

文/鄭凱

近日,全球權威諮詢與服務機構Forrester正式發佈《Now Tech: Public Cloud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2 2018》報告。

和很多雲計算領域其他報告不同,首先Forrester針對中國雲市場,選取了多家公有云廠商進行綜合測評。其次,Forrester從收入角度將廠商劃分為Large established players(大型廠商)、Midsizeplayers(中型廠商)、Smaller players(小型廠商)三個等級。

進入公有云“大型廠商”陣營,Forrester如何評價浪潮雲?

客觀地說,這種清晰的層級劃分,要比魔力象限的模式更容易讓人理解當下中國雲計算市場中的格局。在“大型廠商”陣營中,我們看到了阿里雲、AWS、華為雲、浪潮雲、金山雲、微軟和騰訊雲。

那麼,Forrester怎麼會選擇這些廠商進入“大型廠商”陣營。中國公有云市場競爭,需要哪些基本的素質?

什麼樣的玩家才能進入“大型廠商”

首先,Forrester的基本標準是營業收入,這表示能夠躋身“大型廠商”的公有云,在現階段必須代表了市場的主流。

其次,大型廠商也代表了“大視野”,因為面向更廣泛的市場,是實現大體量的基礎。

進入公有云“大型廠商”陣營,Forrester如何評價浪潮雲?

所以,從這個維度,我們來看看入選“大型廠商”的公有云廠商目前的市場格局。

阿里雲,是國內最早佈局雲計算業務的公司,也是目前中國公有云的領軍者。2017年,阿里雲年營收首次突破百億,這是中國公有云的一個里程碑。阿里雲的優勢主要在於最早的佈局,和更早的戰略投入,無論是時間和卡位上都佔據了優勢。

AWS,是全球公有云的領跑者,也是很多公有云技術標準的制定者。在中國市場AWS遲遲無法落地,在今年才終於通過光線新網做到了本土化落地,AWS的優勢在於技術上的領先,但在中國市場AWS很難找回全球市場的榮光。

騰訊雲,作為國內公有云市場距離阿里雲最近的雲服務商。騰訊雲在to C的佈局上有優勢,尤其是依託騰訊的平臺,遊戲雲一直是騰訊雲最核心的領域。但騰訊雲的戰略有些模糊,外界很難感受到騰訊對雲業務的重視,這是騰訊雲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微軟雲,客觀地說,微軟是傳統科技巨頭裡向雲轉型的成效最為顯著的一個。微軟相比AWS這個老對手,在企業級市場更有優勢,同時在中國市場落地的速度也更快,在中國市場微軟會比AWS走得更順利,但同樣面臨著強有力的本土雲計算服務商的壓力。

華為雲,去年才成立雲BU的華為雲一出手就頗為令人驚訝。華為對公有云的決心很大,內部對資源的傾斜,以及外部市場對華為品牌的認可是華為雲前進的主要動力。對華為雲來說,如何更快的形成足夠的影響力是短期內要解決的問題。

金山雲,今年是金山雲加速快跑的一年。年初的連續D輪融資,讓金山雲站上了獨立第三方雲計算服務商的頂峰。金山雲的優勢行業是視頻雲和遊戲雲,整體上與騰訊雲的對位競爭比較明顯。短期內能夠通過上市,彌補與其他雲計算公司巨頭背景的差距,對金山雲能否走得更遠影響很大。

浪潮雲在進軍公有云這麼短的時間裡,同樣進入到“大型廠商”的行列。那麼,浪潮雲是憑藉什麼樣的優勢,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和佈局?

進入第一陣營,解讀浪潮雲的佈局和優勢

浪潮的雲計算業務,我們都不會陌生,從2010年浪潮提出雲計算戰略1.0開始,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雲計算、大數據運營服務商轉型。而2017年則是浪潮雲進入到全面佈局和快速擴張的關鍵節點。不僅發佈了“1-2-3-3”戰略,還打造了全新的品牌LOGO,表現出極強的對公有云市場的渴望。

在我看來,浪潮雲之所以能夠進入公有云“大型廠商”陣營,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浪潮雲的戰略佈局做到了既有方法論,更有落地策略。對“1-2-3-3”戰略進行了一下拆解。其中,兩維市場:一方面指國內市場、海外市場,另一方面指政府市場及企業市場。未來五年,浪潮雲將投入100億元重點聚焦這兩個維度市場,依託在國內及海外佈局的雲中心,為10萬+政府市場客戶及100萬+企業市場客戶提供服務。

而“擴張雲中心佈局、打造雲開放平臺、完善雲生態體系”這3項措施,以及“安全可信、數據服務和個性定製”這三大特性。則是代表了浪潮雲具體為實現兩維市場的一個增長目標,所做出的一系列實際的策略。

第二,與公有云原生玩家做到了差異化生存,且更懂企業上雲需求。我們知道,原生互聯網公司和傳統企業,這代表了當下兩種不同的組織。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團隊,從一開始就是業務的支撐,所以早已適應了雲時代的發展。而傳統企業的技術團隊定位是業務的輔助,發展相對滯後。原生的雲計算公司的技術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但傳統行業的需求千差萬別,標準化的公有云,未來很難滿足各行各業的上雲需求。

而浪潮雲是從行業中摸爬滾打的一路成長而來,不僅有政務雲的領先優勢,在教育、金融、交通等領域也有很豐富的落地經驗。浪潮雲更懂企業需求,更懂行業上雲。

第三,持續的技術積累讓浪潮雲平臺的建設做到厚積薄發。不久前,浪潮發佈了雲戰略3.0的構想。這是浪潮在“雲+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雲+數+智”的再一次全面昇華。我認為,這也是浪潮雲如今的優勢所在,業界沒有幾家企業,能夠在雲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技術上做到融合。而融合後的技術,通過浪潮雲進行釋放,做到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提供給企業全面的服務。這是浪潮雲在整個浪潮集團的技術創新積累之後的一次厚積薄發。

工業互聯網是雲計算更高層次的意義

我們常說,雲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結果。的確,對浪潮雲來說,雲也並不是最終的目標,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才是浪潮雲對自身的角色定位。企業上雲是企業數字化過程中的初期階段,通過雲平臺的搭建,企業可以逐步通過智能化的應用去走向數字化。

進入公有云“大型廠商”陣營,Forrester如何評價浪潮雲?

所以,浪潮雲對企業上雲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為進一步加快企業上雲進程,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工業系統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基於雲服務平臺支撐能力、企業信息化服務能力和先進製造業的模式經驗,為超過50萬+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

去年11月,國新辦發佈《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其中的第三條就是:推動百萬企業上雲。這明顯與浪潮雲的判斷是一致的。

在我看來工業互聯網是比傳統意義上的雲平臺具有更高層次的意義。

首先,工業互聯網以雲計算為基礎,但卻超越了雲計算本身,它是涵蓋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能做到與工業系統的全方位深度融合,為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

其次,作為一個平臺,工業互聯網可以做到跨行業和跨領域,這對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尤為關鍵。以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例,其不僅具備雲服務平臺支撐能力、企業信息化服務能力和先進製造業的模式經驗,還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系統上雲、設備上雲、產品上雲及能力上雲四個方面也具備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第三,浪潮雲在我國工業互聯網進程中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擁有豐富的落地經驗。在中儲糧的案例中,基於浪潮雲工業互聯網平臺,中儲糧在糧食儲備行業搭建了智能糧庫系統,實現了出入庫數據自動採集以及各環節設備的智能協作。通過集成糧情檢測、環境監測等系統及設備,全天候實時掌握糧情、氣候環境和糧食數量變化,讓國家掌握糧情週期由15天縮短為3天。

應該說,工業互聯網的深入和落地,是浪潮雲區別於其他雲計算公司的最大優勢。立足於雲,但卻不拘泥於雲,以雲計算作為手段,結合行業應用去賦能企業,並最終以工業互聯網的形式,推動全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這才是浪潮雲被持續看好,並寄予厚望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