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當“花美男”開始威脅所有糙爺們兒的當下,緬甸潮人的審美似乎還停留在向殺馬特朋克愛不完的階段,盛世美顏在緬甸還無法生根發芽,他們更崇尚的是英國70年代的哥特朋克。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千禧一代在頭髮造型上的狂熱,我國殺馬特領軍的葬愛家族也只能甘拜下風........

七彩頭,大柳釘,機車皮夾克......要玩就玩全套的!這些虎頭虎腦的非主流造型,在緬甸十分流行!紋身和髮膠拉進了彼此的距離。連同皮衣上的鉚釘彰顯著大家共同的身份。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軍政府統治近50年後,自2011年以來席捲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浪潮,讓緬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與外界勾搭越來越頻繁,

當地流行文化、青年文化、音樂和藝術也開始和國際接軌。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然而,幾十年的孤立導致緬甸文化的極端封閉和資源匱乏,樂器、錄音設備和音樂雜誌依舊是黑市上的珍品。

在這片較為落後的農業為支柱的國家,一個流行歌手的新專輯發佈的地點,常常是鄉鎮小賣部......而公演的地點也常常是街頭和大排檔。在緬甸靠音樂生活還是極其困難。

在這裡,音樂更適合作為愛好。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流行女歌手的表演舞臺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外表的造型有多麼雷人,內心的思想就有多麼豐滿。緬甸的朋克族們,用歌舞搖滾表達自己對新生活的暢想。

而除了單純地凹造型博眼球,緬甸殺馬特一族用非主流朋克的方式關心著社會的政治,商業,民族問題。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相傳在90年代初期旅行時緬甸一個跑船人,偶然發現國外一本雜誌有長篇幅的“性手槍樂隊”的介紹,瞬間感覺找到了組織。

一幫志同道合的不安分的朋友,自發玩起了搖滾青年的時尚,學著他們的打扮,這就是緬甸殺馬特文化的源起.....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後來,朋克青年們自發地開始集會。每年緬甸新年潑水節前幾天,在經濟文化中心“仰光”,半打緬甸硬核樂隊約定,要組織一場在當時當地屬非法的朋克搖滾音樂會。

緬甸的父輩們已經開始習慣,這個傳統節日是如何被年輕人接管的,他們已經把它變成一個充滿噴水,音樂和舞蹈的免費嘉年華。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湊熱鬧的小朋友們用膠水粘住皮革以保持頭髮堅挺,過完節以後,他們不得不剃掉滿頭的彩毛.......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而真正的殺馬特青年們則沒有這種苦惱,他們每天都用噴霧罐保持髮髻高聳。

他們也不會謊稱自己是硬核搖滾的藝術家,走私墨水紋身和劣質髮膠,只是為了別樣的態度,和純粹的時尚。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痴迷殺馬特造型的年輕人,崛起于軍政府統治時期,這些朋克青年們的武器,是那些一詞一句都關乎民生的進步歌詞。

而他們進行秘密聚會的地方通常是鐵路邊兒的廢棄建築。他們認為這是彰顯自由:我們不要戰爭,我們要的是食物和人權。我不能改變世界或者緬甸,但至少我能影響我身邊的人.......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這些玩酷殺馬特黨們非常地仗義任俠,拋去進發廊弄頭髮的資金,自己過的也十分窮困潦倒。就連演出的設備也常常是租來的。

即使如此,他們仍舊覺得自己身上有特殊的使命。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知名樂隊的歌手兼吉他手Kyaw注意到了仰光很多無家可歸者.......每個星期籌集44美元,用來購買食物救助流浪的難民。

霸特,難民們卻會因為他們的頭髮而躲的更遠......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接受他們這群殺馬特天使。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最近他們盯上了青少年的閱讀問題。他們發現孩子們都有社交媒體賬號,但卻不愛讀書。

“所以我們希望開始與孩子分享電子書。食物解決了飢餓,書籍給了知識。我們想分享故事和教育,十年後幫助他們改變未來。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緬甸也有殺馬特,但絕不是“葬愛家族”風

資料參考:http://www.huckmagazin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