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遊安徽:時村老街

我們常常會去尋找歷史走過的痕跡。大多數都在風雨中的侵蝕下灰飛煙滅。偶爾也會有一些遺存,讓人留戀,讓人回味,讓人遐想……

跟著故事遊安徽:時村老街

池村老街 攝影:吳見清

時村老街,便是宿州市唯一遺存的皖北最大、最典型的明清建築群落,堪稱明清內地商業集鎮的活標本。

時村,曾與濉溪、臨渙並稱為皖北三大商貿古鎮。濉溪老街,即將淹沒在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廈之

中;臨渙老街,只有那老茶館還在訴說著往昔的熱鬧;時村老街,由於年久失修,也即將成為風逝的記憶。

時村地理位置獨特,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東與靈璧、北與徐州、西與宿州都相距幾十公里,是濉河和奎河交匯處。鎮南濉河上建有南大橋,鎮北奎河上建有北大橋。

跟著故事遊安徽:時村老街

池村老街 供圖:宿州旅遊局

三百多年前,這裡船桅林立,多是船家休憩之地。《宿州志》載:明朝天啟年間,山西來了一位姓時的移民,見這裡水質清澈,蘆葦盪漾,水澤中島嶼迭起,魚蝦頗豐,富有小島漁家情趣,便在高灘上居住下來,終日以捕魚為生,過著怡然自得的生活。久而久之,這裡變成了村莊,起名“時村”。現在的時村,已是丁姓馬姓的天下,並稱“南丁北馬”。

明末清初,時村已初具規模。清順治年間,官府從宿州府修一條官道至時村,並向東海延伸,使時村成為運鹽的驛站;興建了濉河、奎河碼頭,方便了方圓百里的農副產品在此集散,時村得以物暢其流。至民國時期,時村老街有商號幾十家。街上曾經繁榮百年的老字牌商號有:鼎亨、源發、隆源、永昌、恆昌、源茂、大盛、雙盛、三盛等。各地商人往來或定居於此,晉商曾在此建有山西會館。

時村老街原來有兩條東西街,兩條南北街,呈“井”字狀,因此人稱“井字街”,也叫“棋盤街”。四條街各有各的功用,街道很講究,設計精巧,佈局合理,街道有四門,門前有吊橋,街內有四個牌坊,三個旗杆,牌坊立在街的兩頭,東西各兩個,旗杆立在北街與東街,北街兩個,東街一個。為“井”形字結構。

90年代初,我剛到時村工作時,東大街還“健在”,而現在,那裡只能看一些殘磚斷瓦。目前,僅存的北橫街,由於年久失修,也已風雨飄搖。據文物部門統計,時村老街現有店面120間,堂樓30間,正廳21間,廂房70間。房屋多為黛瓦墨磚構造,厚磚砌牆,小瓦繕頂,翹簷雕窗,朝街門面一律為木柵門,紅漆抱柱,走廊出廈,整齊劃一。

老街上大多數的商鋪早已經無人經營,居住者也只有幾十位上了年紀的老者,常常坐在門前的青石板前,對著夕陽深思。很多房屋由於年久失修,無人居住。但一些老式作坊的模具、烤爐等還在,牆上、門上一些字跡變得模糊的文革時的標語還在,彷彿在訴說著歷史的記憶。

走在老街,看著長著苔蘚的小瓦,厚實的青磚、圓滑的青石板、脫漆的紅木門,鏽跡斑斑的圓環鎖,彷彿一下子穿越到了過去。只是沒有了或粗布短打、或長衫馬褂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賣聲。

老街一片靜謐,與外面的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彷彿歷史在這裡凝固。走在狹長幽寂的老街中,看著屋頂在風中搖曳的枯草,看著牆角的殘磚斷瓦,總會讓人想起什麼……

我曾到過皖南的西遞、宏村,也曾到過江浙的周莊、西塘。同樣是古鎮,歷史似乎在那裡復活。白牆黛瓦,雕樑畫棟,小橋流水,烏船畫舫,風景如畫,遊人如織。自然與人文結合,傳統與現代並存。

皖北的老街與它們的鮮活相比,讓人感覺頹廢,奄奄一息。歷史總會過去,歷史又總會留下些什麼。一座城市的靈魂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代代傳承的文化底蘊。一個地區也是如此,一個古鎮更是如此。

聽說,時村老街的保護和修復已被政府提上議事日程。讓我們試目以待,讓皖北的老街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持著鮮活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