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疚,無需一直揹負前行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共讀第四天

內疚的產生,源於付出與接受的失衡。

親愛的書友們,本次我將陪伴大家一起共讀《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的第四章“不要內疚,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今天的主題圍繞慾望和內疚。

在共讀之前,大家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1、你在關係中是付出多的一方,還是接受多的一方?

2、你能覺察到內心的需要並且滿足它嗎?

3、你是相對自卑的人,還是自信的人?

內疚,無需一直揹負前行

一段和諧的關係,必然有豐富的付出與接受。

愛的關係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環被破壞,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不願意給予,而是不願意接受。如若失衡了,便會產生內疚。

它在提醒你,你該補償對方了;同樣,對方產生內疚時,我們也要給對方機會來補償。如果拒絕對方的補償,內疚在對方心中鬱積,最終會轉化為憤怒,讓他想要逃離這段關係。

很多“好人”不喜歡“問心無愧”的感受,想要消除自己的內疚,要麼禁止自己接受別人的付出,成為“禁慾者”;要麼只付出不接受,只做“助人者”。

禁慾者斷絕了關係,生活中只剩下空虛,顧影自憐,他拒絕了生命。而助人者則在瘋狂付出的背後隱藏著對對方的不滿和抱怨,與其讓我欠你的,不如讓你欠我的。

麗娜便是一個完美的模範太太,裡裡外外一把好手,一直以來盡職盡責,問心無愧。可是她的丈夫羅峰卻感到非常有壓力,想要離婚。

為什麼丈夫還想要離開呢?對待親人,麗娜的付出被當作典範,可是對待朋友和愛人,她的付出總會讓人避而遠之。

因關係中的付出者麗娜總會讓接受者產生或輕或重的內疚感。她享受的邏輯是“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麼我們的關係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都是你的錯了。”

之所以會這樣,源於麗娜剛出生不久,比她大幾歲的哥哥去世了,雖然家人沒有明說,但隱約都會認為是她剋死了哥哥。麗娜敏銳地捕捉到家人的邏輯併產生深深的愧疚。

如此沉重的內疚是幼小的她不能承受的,所以她只有通過瘋狂地付出來化解壓力。這樣的行為模式被帶到新的關係中,同樣不允許自己在夫妻關係中產生內疚。

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慷慨的付出和坦然的接受,這樣的平衡,會讓彼此都感到自己的價值。

內疚,無需一直揹負前行

常常聽到朋友抱怨父母喜歡憶“當年”。

“當年”並不會引發他們的情緒波動,怕的是每每說到最後都會演化成“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要替我爭口氣。”

很多的父母小時候並沒有得到很多關愛,他們的需要很少得到滿足。可是他們被壓抑的需要會通過極度滿足孩子而釋放。

如此一來,他們的孩子便要揹負非常沉重的負罪感,甚至還要常被灌上“自私”的名號,成了壞人。而犧牲自己需要的父母則可以以好人自居。

可是作為凡人,我們都有慾望,戒除不掉需要。於是便有了矛盾的產生,一方面我有需要,另一方面又認為需要是有罪的。

那些只剩下“我有需要”的壞人,會拼命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同時他們會內疚,消除內疚的方式則是對外攻擊,向外投射罪惡感,甚至淪為“惡魔”。

最典型的的好人,楊麗娟的父親楊勤冀,則似乎沒有任何需要。比如他去最好的朋友家,寧願蹲在地上,連板凳也不坐。

實際上,他並不是真的沒有需要,而是巧妙地通過滿足女兒的需要來滿足自己。所以,他有了一個貪婪自私的女兒。

因此,我們的需要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只是轉移。比如飲食男女,我們的內心多少對性都有顯露或是隱蔽的罪惡感。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一方面,壞男人幫助女人釋放了被壓抑的性需要,另一方面,女人還能方便地投射給他圍繞性的罪惡感。

好男人卻要壓抑性慾,如若偶爾“壞”一下,會很愧疚,如此一來,女人便沒法轉移自己的負罪感了,還要跟著壓抑自己的性慾。

所以,現代心理學的著眼點在人際關係與需要兩個主題上是有道理的。關鍵不是消滅慾望,而是接受慾望,並看到圍繞慾望產生的負罪感,並從負罪感中走出來。

內疚,無需一直揹負前行

一個人想與你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模式,反映了他的內心。而一個人能與你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模式,則是你決定的。

我們的性格為何是這樣的呢?它濃縮著我們童年的一切人際關係。主要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模式,還有我們與其他重要他人比如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等等的關係模式。

比如你與女老師關係不錯,卻和女同學關係不好,極有可能是你與姐妹存在著強烈的競爭,想要獲得媽媽更多的寵愛。

又比如你與男老師的關係很好,卻和女老師的關係很僵,基本可以推測你與母親的關係不好。你只是將“內在母親”投射到女老師身上,結果重演了你與母親的相處模式。

自卑和自信,正源於我們小時候獲得愛的多少。

一個人如果從父母那裡得到很多愛,他的“內在小孩”對“內在父母”的愛是充滿信心的,那麼長大後他更為自信,否則無論他多麼優秀,內心也是自卑的。

想判斷追一個人難易與否,與對方的優秀與否無關,要看童年。童年得到愛越多的人,越是難追;童年缺愛的人,則很容易感動,答應別人的追求。

但追到只是開始,自卑的人太過敏感,以後很難相處。我們可以回觀自己,童年我們是否得到足夠的愛,你是自卑還是自信的。只有找到源頭,才能走向真正的自我接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