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事物背後的道,會應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而變化

這篇,我們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第七章(通行本《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道)□(恆)亡(無)為也,□(候)王能守之,而萬勿(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貞(鎮)之以亡(無)名之□(樸),夫亦□(將)智(知)足。智(知)【足】以朿(靜),萬勿(物)□(將)自定。

以上內容錄自《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

這章與之前第五、六章的內容是一個整體,從內容上來看,這章是第五、六章的延續,是老子對「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與「所作事情背後的道」之間關係做了進一步的闡述,老子的論述非常精彩!

所以,對這章中所缺的字,我們可以通過與前章內容的聯繫推斷出來。

而在以往的通行本《道德經》中,這幾章分別處於《道德經》的第十五、六十四、三十七章,所以,以往的解讀與校注對我們重新解讀意義不大,因此,我們把這章現有的校注都去掉,並從結構上,梳理了一下:

第一段:□□亡為也,□王能守之,而萬勿□自□。

第二段:□而□□,□貞之以亡名之□,夫亦□智足。

第三段:智【 】以朿,萬勿□自定。

一、「□□亡為也,□王能守之,而萬勿□自□」的內涵

1、「而萬勿□自□」所缺的是哪兩個字?

這句話源自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第六章(前一章)結尾的「是古聖人能專萬勿之自肰」。所以,這裡的「而萬勿□自□」應該是「而萬勿之自肰」。

「而萬勿之自肰」所表達的是一種結果,原因是前句「□王能守之」。

2、「□王能守之」的「王」是動詞?還是名詞?

歷來的解讀,在這個「王」字之前再加上個「侯」字,這個「王」字就成了名詞,表示諸侯王的意思。

這是個大誤解!

這個「王」字在這裡是個動詞。

我們在解讀第五章「古之善為士者」的時候分析過,這個「士」字,其實是「止」字,表示從「第一套心智系統」向「第二套心智系統」轉換的意思,《老子》中的「各」字、「足」字所表示的都是這個「止」字的內涵。整個第五章都是老子的「心智系統轉換」非常精彩的體驗分享。

在「心智系統轉換」成功之前,「第一套心智系統」主導著整個重疊結構的人體。而在「心智系統轉換」成功之後,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統」起主導作用。換種通俗的說法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統」稱王了。這就是這個「王」字所表達的意思。

那麼,「王」字前面的那個「□」字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統」。

非常明顯,在郭店楚竹書《老子》甲編中,表示「第二套心智系統」的字就是「谷」字。

所以,「□王能守之」就是「谷王能守之」,正確句讀應該是「谷王,能守之」。

3、「守」與「獣」有什麼不同?

「谷王,能守之」用了「守」字,而在「至虛,恆,獣中,篤」裡用了「獣」字,這兩個字有什麼不同嗎?

「獣」是被看守的意思,表示的是「第二套心智系統」才轉換的時候,還會受外在環境的誘惑,往外跑,所以,要牢牢地看守住。

而「守」的意思,結合前面的那個「王」字,「守」的字形可以看做是一個王,安坐寶座上,安然不動。

4、「谷王,能守之,而萬勿之自肰」的內涵

這裡先為新網友解釋一下,「萬勿」是指人所有作為的總和,與天下萬物的萬物,沒有關係,天下萬物是對「萬勿」的誤讀。

這句話意思就是,一個人如果以「第二套心智系統」為主導,那麼,這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能處在自然而為的狀態中。

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原因就是前句「□□亡為也」

5、「□□亡為也」,誰「亡為」?

□□亡為也」所缺兩個字的答案,要在本章末句「萬勿□自定」中找,第一段中是「萬勿之自肰」到了本章的末句,怎麼就成了「萬勿□自定」了呢?

這個「定」字是什麼意思呢?請看下圖:

甲骨解《老子》之十:事物背後的道,會應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而變化

甲骨文「定」字的外部結構是個表示房子的字符,就是寶蓋頭的字源,在房子裡面是甲骨文「足」字,是迴歸的意思。甲骨文「定」字就是回到家的意思。

「萬勿□自定」的意思其實很清楚了,這裡的「萬勿」是第一段「萬勿之自肰」的簡寫,「自定」是「萬勿之自肰」深層原因。

「萬勿之自肰」的淺層原因是「谷王、能守之」,深層原因就是「自定」,這個「定」表示萬勿之所以能自肰是因為「自定:徹底迴歸於道中」。

也就是說,在做事者與被做的事之間,存在著一種同步的關係,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轉換到第二套,被做的事背後的「道」也會迴歸道的本來,這就是「萬勿□自定」的意思。

因此可以判定,「□□亡為也」所缺的第一個字,應該是「道」字,第二字推斷為「恆」想必也不會錯,所以,這句話是「道恆亡為也」

6、這段完整的句子

「道恆亡為也,谷王,能守之,而萬勿之自肰」

二、「□而□□,□貞之以亡名之□,夫亦□智足」的內涵

1、「□貞之以亡名之□」,最後那個「□」字是什麼字?

「□貞之以亡名之□」最後一個「□」字的答案,就在第三段的「智【 】以朿」中脫文的【 】字。

「智【 】以朿」這句話源自第五章結尾的「竺能濁以朿者」,因此所脫的這個字是「濁」。

我們在第五章的解讀中分享過,這個「濁」字是「心智系統轉換」非常核心的關鍵,是「內在意識向內感知自己、並守住自己」的象形。

從某種角度來看,記住、學會這個「濁」字,就能學會「心智系統轉換」!

2、「□貞之以亡名之□」,第一個「□」字是什麼字?

第一個「□」字是最後一個「□」字的主體,現在最後一個「□」字推斷為「濁」字,那麼,「濁」字的主體就是「谷」字。

「濁」字不是外在意識的「濁」,外在意識想濁也濁不了,真正能濁的只有內在意識:「谷」。

3、「谷貞之以亡名之濁」的內涵

這句話的基本結構是「谷貞之以濁」,「亡名之」是用來特別說明「濁」的。

我們先來解釋「谷貞之以濁」的內涵,甲骨文「貞」字下面是個祭天的鼎的象形,上面一個占卜的卜的象形。甲骨文「貞」字是接受上天告知的象形。甲骨文「貞」字表示一種極其莊重、正式的告知的意思。

「谷貞之以濁」的內涵就是,內在意識(谷)極其莊重、正式地告訴真正的自己(貞之)要向內感知真正的自己,並牢牢守住真正的自己(濁)。

為什麼要加「亡名之」去特意說明「濁」字呢?

這是因為老子在告訴看《老子》的後人,他用的這個「濁」字是甲骨文最早設計出來時的「濁」字,而不要用老子時代的語音去讀這個「濁」字。

因為後世之人一讀,就會用後世的字義去理解這個字。漢字發展到字、言一體的時候,原有的字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因為所有甲骨文並不是為了語言溝通而創造出來的,而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而創造出來的圖示,所以,甲骨文在創造出來的時候,沒有對應的讀音,只有圖形本身所包含的意思。

「亡名之濁」意思是,這個「濁」字要從字形上去認識,而不要根據讀音去理解。

其實,真正的《老子》,整本書也是「亡名之《老子》」,只有按照「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的甲骨文字義去“看圖會意”,才能真正明白老子在《老子》中所要表達的內涵。

4、夫亦□智足」的內涵

「夫亦□智足」這句話中的「夫亦」非常容易被誤解為語氣助詞。但是,真正的《老子》是「亡名之《老子》」,所以,「夫亦」二字也是甲骨文字義的字。

解讀「夫亦□智足」的鑰匙在這個「亦」字上,這也是本章末句為什麼會出現「萬勿□自定」的原因,「自定」也是「自足」的意思。之前講的「自足」,主體都是人,為什麼在這裡,「萬勿」也成了「自足」的主體呢?

答案就在這個「亦」字上,請看下圖:

甲骨解《老子》之十:事物背後的道,會應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而變化

甲骨文「亦」字,是甲骨文「大」字兩邊各加一點的象形,那兩點是對稱的。甲骨文「大」字是顯性世界的象形,所以,「亦」字表示的是,在顯性世界中「對稱」的關係。

其實,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如果從顯性世界的角度去看,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決定這件事走向的,存在著兩個主體。

第一個主體是做事的人,第二個主體是被做的這件事背後的道。

當做事的人用「第一套心智系統」去做事的時候,這件事的「道的本來」就會發生偏轉。而當做事的人迴歸「第二套心智系統」來做事的時候,這件事的道也會迴歸「道的本來」。

在這章中,「足」表示的是迴歸「第二套心智系統」,「定」表示的就是迴歸「道的本來」。

這就是「亦」字在這裡表示的意思。「谷」與「道」的對稱、同步的關係。

把這個意思搞明白了,我們大概也能知道這個「夫」字,在甲骨文中是個什麼字形了,在甲骨文中有好幾個「夫」字,有些被現在誤讀為「天」字。請看下圖:

甲骨解《老子》之十:事物背後的道,會應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而變化

上圖這個甲骨文字,就是「夫亦□智足」的「夫」字,是顯性世界迴歸到隱性世界,與之在道中同步的象形。

所以,這句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夫亦之智足」是前一句「谷貞之以亡名之濁」的結果,人迴歸「第二套心智系統」,事也迴歸「道的本來」。

從這段話,我們能對老子意識中的「道」有一個更生動的認識,「道」並不是不變的,而是隨著做事之人所用的心智系統而發生偏轉、偏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這個人對自己心智系統的選擇,不轉換心智系統,就想改變命運,那都是在瞎折騰。

5、「□而□□」的內涵

把後面句子的意思都搞清楚了,「□而□□」中的缺字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出來了。

「而」字的前後,一定與後面句子的結構一致,是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與被做事,所以,前一個「□」字,應該是前句的「肰」字,後兩個「□」字應該是第六章中的「亡為」二字。

因此,「□而□□」應該是「肰而亡為」。

6、這段完整的句子

「□而□□,□貞之以亡名之□,夫亦□智足」的完整句子,肰而亡為,谷貞之以亡名之濁,夫亦之智足

三、「智【 】以朿,萬勿□自定」的內涵

經過上面的分析,最後一段中的脫文以及缺字都已經很明確了。

這句完整的句子是「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意思是做事的人的心智系統從「第一套心智系統」(朿:意識往外衝),通過感知內在自己,轉換到了「第二套心智系統」,所作的事情背後的道也會迴歸「道的本來」。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甲骨解《老子》之十:事物背後的道,會應做事者的心智系統而變化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