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信大數據如何重塑互聯網“信用體系”

徵信系統通過對消費者/企業信用活動及時、準確、全面的記錄,以及通過信息共享減少了徵信活動人力、物力、時間的消耗,不僅可以幫助信貸機構降低成本、管理風險、提高決策效率,還可以使消費者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務,實現拓寬交易範圍和優化商業環境的經濟功能。因此,徵信系統往往被視為一個國家經濟和金融的基礎設施之一。

在大數據場景下的信息經濟時代,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利用數據和分析來做更具信息量的決策、更有效的管理風險將是一個長期趨勢。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2014年9月的報告,全球商業分析服務方面的花銷在2014年達到3520億美元,而且2014—2018年,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15%。因此,基於消費者風險和信息的服務將成為一個巨大並飛速發展的市場。

徵信大數據如何重塑互聯網“信用體系”

全球個人徵信業的機遇

全球個人徵信業可以分為歐美髮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兩個市場,在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下,大數據技術驅動、行業服務的需要、新興市場信貸的發展、消費者信用管理和監管合規性這五個因素驅動了全球個人徵信業繼續蓬勃發展。

大數據技術驅動

徵信機構的所有業務都是圍繞著消費者數據展開的,任何數據技術的

進步都會促進徵信機構的升級換代,大數據技術更不例外。

首先,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消費者相關的新數據不斷產生,相

關應用快速增長。在海量、多樣化的數據以更快的速度集成的同時,分析應用和解決方案的廣度也在不斷擴張。商業機構越來越需要依賴商業分析和大數據技術來幫助高效地處理數據。此外,非傳統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在作為信用評估可替代數據方面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智能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的興起,產生了和消費者活動與位置相關的海量數據。因為,商業領域追求實時地獲得對消費者更加精細的瞭解和更加綜合的觀測,因此對消費者數據和複雜分析方案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其次,分析和技術上的進步將釋放消費者數據的價值。數據蒐集、存

儲和分析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有助於在決策分析、數據挖掘和風險管理的更好應用方面發揮更大價值。近年來,數據庫管理軟件的發展、數據存儲和處理成本的下降以及硬件成本下降和一些市場加入並使用“中心輻射型”(Hub & Spokes)模式降低了徵信機構的啟動成本。大數據技術使得商業機構擁有快速集成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它們更期待實時從信息提供商那裡獲得數據和分析服務,並完全整合它們工作流程的解決方案,這種趨勢也將增加風險和信息服務行業(徵信行業)的未來商業機會。

行業服務的需要

金融行業是徵信機構的傳統服務領域,隨著行業的不斷髮展,新金融形態的出現對徵信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原有金融行業內部的垂直領域也需要更深入的風險和信息服務,而且和金融相鄰的其他商業領域也出現了對風險和信息服務的要求。

銀行信貸領域:新金融形態風險管理的需要、增加的監管資本、額外的合規性費用、遺留資產(Legacy Asset)的懸而未決等多重因素促使中小型企業和消費者從銀行體系外借款,導致了新形態金融公司的出現,例如P2P借貸平臺和在線資產負債表借貸者(Online Balance Sheet Lenders)積極地填補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地帶。這些技術驅動型借貸平臺利用的數據包括行為數據、交易數據、僱用和信用信息等,通過利用複雜的信用評估工具,提供快捷的授信方式。傳統的金融服務公司也在增加數據和風險分析應用來滿足監管要求,降低運用成本和更好地服務客戶的需求。

保險:為應對消費者從多家保險商那裡獲得報價單進行比較來降低花銷傾向,保險公司試圖通過徵信機構的風險和信息服務來提高風險評估和最初報價單的準確率。例如,保險公司希望用駕駛違章數據來揭露消費者駕駛行為的一些過失,這些過失能夠影響在報價過程中的定價,基於這些數據獲得的信息也使消費者會對他們需要付的額外費用有正確的認識。此外,徵信機構的保險信息挖掘工具還提供優化賬戶管理、最大化催收以及無法支付損失的最小化服務。

醫療服務:消費者徵信機構將信貸領域的成功經驗延伸至醫療信息領域。由於肩負越來越多病人的付款責任、費用管理和合規性審查,醫療服務提供商也開始需要徵信機構的服務,用數據和分析工具來更好地管理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