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我們看透人性《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老子教我們看透人性《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七章

這段話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與拉弓射箭的道理是一樣的。抬得過高就把它壓低一些,壓得過低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得過滿就放鬆一些,用力不足就再加力拉滿一些。自然法則就是減少過剩的用以彌補不足的。但人世間的情況卻並不是這樣,人們的表現是:減少本已不足的來奉給已然有餘的。只有明於大道的人,才能夠做到減少有餘的用以補給不足的。因此,有道的聖人雖然有所作為但卻不佔為己有,有所成就但卻不居功,他們不想在世人面前顯示自己的才能。

老子教我們看透人性《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的特性柔順而公平;人道的特點:充斥著爭鬥和不公。

貪婪是人類獨有的慾望,自然界中的其他的動物取食是為了求生和繁衍,人則不同,往往只是單純地為了滿足這一原始的野蠻慾望來大肆搜斂。自然界的法則是妥善地協調萬物之間的生存關係,使之和諧共生,人世的法則正與之背道而馳。由於人的慾壑難填,一旦佔有就自然會想佔有更多,故而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就是損不足以奉有餘。但是萬事萬物冥冥之中都在道的安排之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天之道就會發揮它的損有餘以補不足的作用。那些因不足而失去生存機會的老百姓,必然會為爭取生存權利而發起反抗。一旦老百姓開始反抗,必然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害。可見人道是不能夠背離天道的,統治者只有遵照自然法則行事,做到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下才會太平,社會才能夠長治久安!

老子教我們看透人性《道德經》的智慧 第七十七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