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不是簡單說教,而是行動中的美學

中國家長最關注如何讓孩子學習好,最喜歡研究如何讓孩子愛學習。但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通過打擊法、期待法和包辦法把孩子培養成了不愛學習的人,結果“愛學習的小船說翻就翻”。(4月28日中國教育報)

說家長把孩子培養成不愛學習的人,很多家長委屈:自己在時間、精力、錢財上投了那麼多,錯在哪呢?除了教育方式方法不當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家長只想著在學習方面培養怎樣的孩子,卻忽略了自己該成為怎樣的家長。

“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育孩子學習,成功標誌不是考了多麼高的分數、學了幾門才藝,而是培養學習興趣、體驗學習快樂、養成學習習慣,這離不開家長的示範、家庭環境的薰染。想教出愛學習的孩子,得先成為愛學習的家長。

俞敏洪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家裡不準打開電視和電腦,他要求愛人和女兒一起跟他看書,兒子開始不看,在那轉,最後轉著發現特沒勁,自己拿了一本書看。對於很多家長而言,由於自己不愛學習,忽略日常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引導與培養,單靠“下命令”、“提要求”,就會陷入“孩子越大越不愛學習,家長越努力培養,孩子越不愛學習”的怪圈。

在猶太人家裡,孩子稍微懂事,媽媽就會把一滴蜂蜜滴到聖經上,讓孩子去吻,用這種儀式告訴孩子書本是甜的。他們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習慣,那就是書櫥要放在床頭,如果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愛書的習慣就這樣通過家庭代代傳承,猶太民族也成為世界上愛書的民族之一。我國很多家庭,家裡找不到一本臧書,所謂的書房也是專門供孩子學習的場所,孩子與讀書的聯繫通常僅靠自身好奇心和以家長為代表的外部壓力,其紐帶自然脆弱,“愛學習的小船說翻就翻”也就不足為奇。

做個愛學習的家長,不是要和孩子一樣,捧著教科書學習知識,也不是要求孩子所學的東西家長必須得會,而是在家庭環境中堅守學習的習慣,把追求知識、努力學習當成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不是靠知識權威來施加的,而是日常行動的引領和家庭氛圍的感染,把學習習慣根植於孩子家庭生活。對家長而言,自身過去的學習成績、學歷水平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家長的優秀,是對孩子最完美的教育。作為家長,在抱怨“孩子恨鐵不成鋼”時,是不是更應該反省一下自身?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置身事外者,只有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愛學習的小船”才會越行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